他是中國影史票房位居第二的演員,是幾代人心中“鐵血硬漢”的代名詞。
可現在,吳京的名字一出現,彈幕、評論、熱搜,統統帶著火藥味。
他喝個茅臺被說“飄了”;
他接受采訪說“我差點死過”,卻被嘲“又開始自夸”;
他和謝楠在綜藝里一句拌嘴,被罵“爹味十足”。
甚至有人調侃——“吳京現在連呼吸都是錯的。”
那個曾被全民追捧的男人,為何一步步變成了全網嘲點?
當年捧得有多高,如今落得就有多狠。可真相,遠比網絡口水戰耐人尋味。
01 一部《戰狼2》,捧紅了吳京,也埋下了爭議的種子
2017年,《戰狼2》一夜爆紅。
56億票房、全網刷屏、“雖遠必誅”成了熱血標語。電影院里,觀眾鼓掌、落淚,帶著國旗二刷三刷。
這不僅是一部電影的成功,更是民族情緒的一次集體宣泄。
可誰能想到,這樣的高峰,竟成了后來爭議的起點。
幾年過去,打開短視頻平臺,《戰狼2》的畫面成了鬼畜素材,臺詞成了玩梗素材。
觀眾口中的“鐵血英雄”,變成了彈幕里的“中二男主”。
曾讓人熱血沸騰的那一幕幕,如今卻成了被反復嘲諷的對象。
一夜之間,吳京成了那個“被玩梗玩壞了的人”。
02 觀眾曾因他“真”,如今卻說他“作”
吳京的走紅,一路伴著“硬漢”二字。
從《狼牙》《戰狼》到《流浪地球》《長津湖》,他扛槍、蹚火、跳樓、炸車,每一部都真刀真槍。
拍戲被炸傷、縫針、斷骨、抵押房產——這些“燃點”,當年被稱贊是真男人。
可如今,觀眾諷他“賣慘”、說他“煽情”。
同樣的行為,換了個時間點,就成了油膩標簽。
更夸張的是,某平臺統計顯示:
有關吳京的負面評論中,57%集中在生活細節,比如吃飯抖腿、采訪翻白眼,而真正針對作品內容的,反而不到四分之一。
這不是在評價演員,這是在審判一個人設。
人們曾說:“吳京值得!”
現在卻說:“他怎么變成這個樣子了?”
問題是,他變了嗎?
03 從英雄到“笑話”,他其實沒做錯什么
那段被群嘲的采訪你可能刷到過——
“我跳過樓你跳過嗎?我被坦克壓過你壓過嗎?我差點死過,你死過嗎?”
光看這段,確實“上頭”。但真正的上下文,是在回應記者對電影真實性的質疑。
他不是在炫耀,而是在為劇組、為國產片爭一口氣。
可剪輯只留下“你會嗎”“你吃過蚯蚓嗎”,這就像把一鍋老火湯濃縮成一句咸話,換誰都難堪。
他的那些“爭議語錄”,幾乎都有類似的遭遇。
講拍攝經歷,被說夸大其詞;
講民族情懷,被說煽動情緒;
講演員責任,被說說教爹味。
當發言被斷章取義,當情緒被標簽化,誰還敢做“真誠的自己”?
04 一句“我養你”變成“倒貼教科書”?
吳京和謝楠這段婚姻,起初是全網羨慕。
謝楠一句“我養你”,成了無數網友心中的感動名場面。
沒成想,這句話幾年后會被人解讀成“卑微”“倒貼”“扛家”。
吳京在綜藝里擔心妻子摔倒喊了她一聲,謝楠笑著回應:“他是怕我受傷。”
觀眾卻只記住了那句嗓門大的“別動!”
彈幕全是:“管得太多”“控制狂”“情緒管理失敗”。
夫妻拌嘴就成新聞,牽手散步卻沒人在意。
如今誰還敢過得真實?連柴米油鹽都要被解讀成劇情。
05 代際隔閡
吳京是70后,信奉吃苦是福、男人要扛事。
可在年輕人看來,這套話術太重了。
說“男人該保護女人”?評論區炸了:“這是性別綁架。”
提“責任感”“榮譽感”?被說是“爹味炸裂”。
觀眾一邊轉發《長津湖》的熱血彈幕,一邊又在朋友圈吐槽職場內卷。
一邊感動于《流浪地球》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一邊彈幕刷“太空戰狼”。
吳京沒變。變的是接受他的人。
兩個時代的價值觀,在他身上正面撞擊。
06 票房再高,也擋不住“情緒宣泄”式的差評
過去,看電影是沉浸式體驗。
現在,電影變成社交談資。
《戰狼2》時,觀眾帶著信仰進影院;
《巨齒鯊2》時,卻帶著放大鏡挑bug。
看一部片,不是為了感受,而是為了評論、截圖、做表情包。
有人沒看電影,先打一星;有人為了反對而反對,只因“他太紅”。
本該是藝術的載體,卻成了流量博弈的戰場。
電影里是他一個人撐大局,戲外卻成了被拉踩的靶子。
07 他現在還好嗎?
吳京沒退圈,也沒妥協。
拍《流浪地球2》時,照樣吊威亞、上雪山,拼到眼角都是傷。
片場的他,和過去沒什么不同,還是那個不喊苦的吳京。
房子還是那套老房子,謝楠在旁邊收納、帶娃、主持,生活照舊。
不秀恩愛、不曬奢華,樸素得像你我身邊的夫妻。
他從沒試圖扮演“完美偶像”。他只是做了自己。然而如今,這三個字,反倒成了最大的難處。
結尾:不完美的英雄,更值得尊重
300億票房,換不來一句好評。
他拼命演戲,被說“作”;
他拼命愛人,被說“壓”;
他拼命拍戲救市場,被說“炒愛國情懷”。
可換個角度看,吳京一直在拍戲、在堅持、在硬扛。
吳京不是神,也不是魔。他只是個拼盡全力把中國電影往前推的電影人。
不完美,所以真實;不油滑,所以刺眼。不順從“輿論腳本”,所以被群嘲。
可那句老話說得沒錯:“你可以不喜歡,但別詆毀。”
真正的英雄,或許并不高高在上。
他可能正穿著樸素的家居服,坐在燈光下,對著劇本,一頁一頁琢磨怎么拍好下一場戲。
他叫吳京,他沒變,變的是這個時代的審美方式。
你如何看待“吳京現象”?歡迎留言區聊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