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隆德大學、烏普薩拉大學、皇家理工學院和查爾姆斯理工學院的校長近日聯合在《瑞典日報》撰文指出:瑞典的高校應當加強與中國的合作。
全文如下:
中國在科研和發展方面投入巨大,在人工智能、量子技術和可再生能源等領域的增長與成功,已經讓歐盟相形見絀,這一點從所謂的“德拉吉(Draghi)報告”中尤為明顯。過去十年間,中國科研人員的科學影響力急劇上升,中國已經成為瑞典在科研成果合作出版方面的第四大伙伴(2021年數據)。
這一發展速度驚人。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一直是經濟和科學領域的超級強國,全球北方幾乎壟斷了科研和創新。然而,如今這一主導地位已不再那么理所當然。當前我們看到,技術競爭主要在中美之間展開。兩國間的競爭導致保護主義上升,安全意識增強。
這一趨勢要求瑞典和歐洲采取新的戰略,以確保在全球科研與創新領域的競爭力。如果不在特定領域加強與中國的合作,歐洲將面臨經濟發展受限、安全受威脅,以及在科學領域落后的風險。
當然,這種合作并非沒有問題,也伴隨著必須認真權衡的風險。中國是一黨制國家,公民權利受到嚴重限制。隨著中國經濟與軍事實力的增強,瑞典高校與中國高校合作的政治風險也越來越受到關注。
通常,這類關注聚焦于知識產權及“雙用途”產品——即既可用于民用也可用于軍事的技術產品。但在推動負責任的國際化進程、保護知識和科研人員方面,還需考慮更多風險。因此,瑞典高校正積極與科研資助機構及其他主管部門合作,共同推動負責任的國際合作,并在這一過程中關注多個關鍵領域。知識安全與負責任的國際合作已成為瑞典高校的優先事項。
目前已確定的一個可實現負責任合作的領域是可持續技術——這是一個相對中立的領域,瑞典與中國都有強烈動機在此攜手合作,以應對全球性挑戰,如氣候變化與資源短缺。當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時,氣候與可持續問題往往被邊緣化,而這正是我們不能忽視的方向。此外,在這些技術領域的合作對瑞典國家安全構成的風險也較小。
這種合作方向也符合瑞典一貫倡導基于規則的國際秩序,并在國家安全政策中秉持開放、合作與尊重國際法的原則。在對華關系中亦應如此。負責任的合作意味著高校既能增強瑞典的國家安全,又能提升全球競爭力。我們也因此對瑞典與歐洲的未來負起責任,確保獲取新技術與經濟利益,同時堅持瑞典作為國家賴以強大的核心價值觀。
Martin Nilsson Jacobi
查爾姆斯理工大學 校長
Anders S?derholm
瑞典皇家理工學院(KTH) 校長
Erik Renstr?m
隆德大學 校長
Anders Hagfeldt
烏普薩拉大學 校長
參考新聞:
https://www.svd.se/a/PplQER/rektorer-akademin-bor-samarbeta-mer-med-kina
付費推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