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被視為歐洲最有前景、估值最高的瑞典電池制造商——Northvolt宣布進入破產程序;僅僅過去4個月時間(2025年3月),Northvolt就遞交了破產申請。至此,這家成立9年的歐洲新能源巨頭徹底隕落。
這是瑞典企業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破產案之一,也是自十多年前薩博汽車破產以來最引人注目的破產案,更是歐洲電池產業潰敗的標志性事件。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學院政治經濟學家喬納斯·納姆對此表示:“Northvolt的破產教訓在于,只靠貿易壁壘和補貼無法支撐動力電池產業贏得國際市場競爭,贏得這種競爭的唯一方法是開展技術合作,而不是關起大門,這意味著歐洲生產商要為中國投資敞開大門,并與中國公司建立合作伙伴關系。”
事實上,歐洲一直都想實現動力電池的本地化生產,但隨著本土企業Britishvolt、AMTE Power和Northvolt的相繼倒閉,不得不迫使歐洲重新思考如何在電動汽車供應鏈中尋得新的發展機遇。
于是,大家看到:西班牙EV MOTORS與奇瑞合資建廠;Stellantis牽手寧德時代;國軒高科在斯洛伐克和摩洛哥投建40GWh產能;欣旺達和億緯鋰能紛紛加入歐洲建廠浪潮;今年6月,遠景(參數丨圖片)動力在位于法國杜埃的電池超級工廠正式投產,更是讓這場“歐洲建廠熱”持續升溫。
歐洲BEV銷冠幕后功臣
2025年以來,歐洲電動化轉型正在悄然發生逆轉,并非此前流傳的放緩或暫停,而是增速明顯。
據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ACEA)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歐洲BEV銷量達到57.4萬輛,創歷史新高;其中,西班牙增長68.9%,意大利增長72.5%,增速驚人;同時,雷諾、大眾和寶馬歐洲BEV銷量也迎來高速增長,雷諾歐洲BEV銷量同比增長88%,大眾歐洲BEV銷量同比增長113%,寶馬歐洲BEV銷量同比增長64%。
反觀歐洲傳統燃油車市場份額卻在持續萎縮,汽油車和柴油車銷量分別下滑20.1%和24.2%,進一步說明歐洲汽車市場正在加速電氣化轉型。筆者認為,歐洲BEV市場復蘇原因主要有以下兩方面:
一是歐盟通過碳排放考核修正案,原計劃2025年收緊碳排放考核目標,修改為考核2025—2027年三年的平均值,放寬考核期限能夠給歐洲各車企帶來了一定的準備時間去推出新車型,提高BEV市場滲透率;二是歐洲BEV市場正在進入角逐成本與規模效應的較量之中,一些入門級電動車型正憑借經濟性優勢取代部分燃油車,占領市場。
從2025-2026年歐洲各大車企新品推出規劃來看,電動化轉型趨勢有望進一步鞏固和延續。其中,Stellantis和雷諾早在去年年底就密集推出了售價3萬歐元以下甚至2.5萬歐元以下的B級電動汽車;大眾、奔馳和寶馬也相繼在今年生產了新一代電動汽車。
歐洲BEV市場滲透率的逐年提高,離不開當地新能源產業鏈對成本和規模的貢獻。以雷諾為例,明確提出“要想在電動車領域建立穩固的長期業務,就不能破壞殘值與定價,必須首先降本,追求長期發展與良性競爭”,并給出了具體的降本目標。
例如,雷諾將第二代純電平臺的可變成本降低40%,主要通過電池和電驅系統實現;同等續航里程下,每輛車的電池成本降低50%,電驅動系統成本降低25%;制造和物流成本降低50%等。
如何才能實現這些降本增效目標?實際上,離不開中國動力電池企業的助力。早在2021年,雷諾便與遠景動力達成戰略合作,遠景動力宣布在法國杜埃建立超級電池工廠,為包括雷諾5在內的電動車提供動力電池,全面支持雷諾加速電動化、智能化和低碳化戰略落地。
遠景動力法國杜埃電池工廠
遠景動力高性能電池技術不僅為雷諾帶來成本競爭力,還快速使其建起規模效應。今年一季度,雷諾BEV銷量實現同比增長88%。其中,搭載遠景動力電池的雷諾5,更是位列歐洲電動汽車暢銷榜第5名,同時位列歐洲B級電動汽車銷量第1名。
決勝成本與規模之間
筆者認為,Northvolt破產直接暴露歐洲電池產業三大致命傷:供應鏈斷裂、成本失控和技術空心化。而與歐洲潰敗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電池產業在諸多維度上都取得了顯著成就,尤其是通過“全鏈條自主+全球資源整合+技術創新”三位一體的模式,將新能源供應鏈優勢轉化為技術標準輸出能力。
寧德時代創始人曾毓群曾一針見血地指出,歐洲電池制造商在設計理念、工藝流程及設備精度等方面存在嚴重不足,對電池的電化學原理和副反應理解不夠深入,導致產品難以滿足大規模生產需求。
反觀中國,在電池技術創新與成本效益方面,平均價格相較于歐洲和北美市場,分別低了50%和30%,尤其是中國企業在磷酸鐵鋰電池上的突破,使電池成本降至每瓦時0.5元以下。
在供應鏈深度整合與韌性方面,中國電池產業同樣展現出強大優勢,幾乎控制了全球大部分鋰精煉產能,可以避免像Northvolt那樣受制于澳洲鋰礦交付延遲的困境。另在國內江蘇等地,更是聚集了80多家配套企業,可實現從原材料到成品電池的極速周轉;而Northvolt卻因歐洲供應鏈的割裂,直接導致物流成本占比高達12%。
這說明在新能源時代,供應鏈的深度整合能力遠比單一技術突破更具戰略價值。更讓人們看到了,在歐盟針對中國電動車關稅靴子落地前以及持續升級的競爭趨勢下,中國新能源產業鏈的制造優勢和規模化優勢,正在重構全球市場話語權。
中國電池產業鏈接連落子歐洲
隨著中國鋰電產業鏈的高速發展,中國電動車市場早已實現“油電同價”甚至是“油比電貴”的格局。如今,隨著中國產業鏈在歐洲市場的逐漸深入,歐洲BEV市場也進入了良性競爭階段,從比拼政策補貼到比拼產品經濟性。同時,大眾、雷諾等本土車企的定價也從4萬歐元級拉低至3萬歐元區間,正朝著“油電同價”進發,消費者決策天平發生了根本性傾斜。
去年12月,鋰電龍頭寧德時代與歐洲汽車Stellantis集團深度結盟,為其提供領先的磷酸鐵鋰(LFP)電池解決方案,實現動力電池的本地化供應。LFP電池憑借高性價比、長循環壽命和安全性,非常適合Stellantis旗下大量面向大眾市場的經濟型電動車。
作為全球化布局更為深入的電池企業,除法國杜埃工廠外,遠景動力已在全球多地布局電池生產基地。2024年7月,遠景動力西班牙電池工廠宣布開工,工廠將研發制造磷酸鐵鋰電池產品,預計2026年投產,屆時,將成為歐洲首個磷酸鐵鋰電池超級工廠。另外,遠景動力位于英國桑德蘭的電池工廠也將于今年投產,將配套日產等英國本土汽車制造廠,該工廠也是目前英國最大的動力電池超級工廠。
遠景動力法國杜埃電池工廠投產儀式現場
正如遠景科技集團董事長、遠景動力董事局主席張雷所言,用中國新能源帶來全球新繁榮,“杜埃超級工廠的投產,是遠景動力助力法國再工業化、引領全球能源轉型的關鍵一步,加速推動了歐洲汽車電動化的進程。”
中國電池產業鏈已成為歐洲電動化轉型的關鍵變量。盡管面臨文化磨合、供應鏈韌性等挑戰,但以寧德時代、遠景動力為代表的中國企業已經開始在歐洲站穩腳跟,正通過規模化制造優勢和深度本地化策略,在歐洲構建起從電芯到系統的完整產業生態。
這不僅是供應鏈的升級,更是歐洲汽車產業的重構契機——只有當中國電池技術與歐洲整車制造完成深度融合,歐洲新能源汽車才能真正獲得市場競爭力。這場跨越亞歐大陸的產業共振,或將決定歐洲汽車工業能否在電動時代重獲生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