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美國國際生物技術大會暨展覽會(BIO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簡稱“BIO”)在美國麻省波士頓國際會議展覽中心舉行。BIO不僅是前沿技術展示的舞臺,更是行業趨勢的風向標,匯聚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生物技術企業、科研機構、專家學者以及行業精英,共同探討生物技術領域的前沿進展、創新趨勢與合作機遇。
在本次大會期間,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百姓健康頻道(CHTV)獨家對話中國香港浸會大學首席創新總監劉樂庭。中國香港浸會大學(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簡稱浸大,HKBU)成立于1956年,是一所位于中國香港九龍塘的國際化研究型博雅大學,以文、理、商管、傳媒及中醫藥研究見長,為中國香港八所公立大學之一。 在全球學術領域,浸大在2025年QS世界大學排名位列第252位,傳媒學院位居亞洲前列,中醫藥學院在國際學術論文品質排名中名列前茅,享有較高行業聲譽。
劉樂庭 | 中國香港浸會大學首席創新總監
基礎研究厚積薄發
兩款新藥挺進臨床,孤兒藥布局未來
健康醫藥是中國香港浸會大學四大戰略方向之首,依托中醫藥學院、生物系、化學系的強大研發矩陣,浸大在中醫藥與現代生物技術領域持續發力。劉樂庭教授在專訪中表示,浸大近年來取得多項突破性成果:一款新藥已進入美國臨床一期試驗,標志著其國際化研發的里程碑;另一款新藥在中國進入國家臨床一期試驗,展現了其在本土市場的深耕;此外,多款針對老年疾病、神經疾病等未滿足臨床需求的孤兒藥研發項目也在穩步推進。這些成果覆蓋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抗癌等高潛力領域,表現了浸大在全球健康挑戰中的決心。
“我們在基礎研究和前期發現上投入巨大,形成了豐富的創新管線。”劉教授表示,浸大的研發優勢在于將中醫藥智慧與現代藥理學結合,開發出兼具科學依據與市場前景的創新藥物。然而,從實驗室到市場如何跨越?劉教授坦言,轉化醫學與產業化是下一步的關鍵,這也為BIO 2025的合作對接埋下伏筆。
年底運營!
中國香港首中醫醫院劍指“國際標準”
中醫藥擁有千年傳承,卻因標準化不足和市場習慣,長期難以在國際舞臺大放異彩。浸大正以實際行動破局:2025年底,中國香港首座中醫醫院將在將軍澳投入運營,成為中醫藥現代化的旗艦平臺。劉樂庭教授指出,“我們將利用最先進的技術和最嚴格的科學方法評估中醫藥療效,確保其科學性與可復制性。”他透露,醫院將采用“中藥西做”與“西藥中源”雙向策略:一方面以現代藥理學方法解析中藥成分,開發新藥;另一方面從草本資源中挖掘健康產品,推動中醫藥的全球認可。
急需業界伙伴共筑“全鏈條”生態
盡管浸大在基礎研究領域成果斐然,但劉樂庭教授坦言,大學面臨的最大挑戰在于下游應用的轉化。“大學擅長早期探索,但臨床前開發、臨床試驗管理、規模化生產和全球市場認證需要更多專業力量。”他直言,浸大急需與產業界和應用型研究機構建立深度合作,共同打通從實驗室到患者床邊的全鏈條。
浸大希望與制藥企業、生物技術公司等展開協作,推進新藥進入臨床及后續開發;同時尋求與轉化醫學、工程化領域的研究機構合作,優化技術落地;此外,國際化認證與應用伙伴尤為關鍵,幫助浸大技術在全球市場獲得認可并實現應用。劉教授強調:“我們希望通過優勢互補,構建從基礎研究到商業化的完整產業鏈。”BIO 2025正是浸大尋找這些伙伴的絕佳平臺,而即將運營的中醫醫院和豐富的創新管線,則為合作提供了堅實起點。
尾聲
中國香港浸會大學以中醫藥現代化與國際化為突破口,憑借深厚的基礎研究實力和即將啟用的中國香港首座中醫醫院,為全球健康科技領域注入新動力。面對從實驗室到市場的轉化挑戰,浸大以開放姿態擁抱全球合作伙伴,期待通過產業鏈協同,破解中醫藥國際化的瓶頸,不僅為業界帶來合作機遇,更為中醫藥走向世界提供了創新路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