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率領“大九學堂”青年團踏上大陸的那一刻,就注定這不是一個普通的交流行程。他在敦煌的脫稿演講,更是打破了島內多年來對“統一”話題的政治禁忌,以“和平民主統一”六字,擲地有聲,激起兩岸輿論波瀾。
與此同時,島內綠營卻高調喊出“清除雜質分子”,風聲鶴唳,氣氛肅殺。此消彼長之間,一個時代的轉折點悄然降臨。
統一,似乎正駛入快車道,馬英九的這一番前所未有的表態,已然成為關鍵的歷史注腳。
馬英九此番大陸之行,自始至終都帶有濃厚的政治意味。他在桃園機場的那句“希望更多臺灣青年到大陸看看”,看似輕描淡寫,實則意味深長。
這不是一場普通的文化交流,而是一次針對兩岸未來方向的深度宣示。他帶領約20名青年跨越海峽,不只是為了親眼看看大陸的文化與發展,更是要在年輕一代心中種下理解與認同的種子。
行程中最引人矚目的,是他在敦煌的脫稿發言。
那場活動原本只是“弘揚中華文化”的常規議程,但馬英九卻選擇在這里脫稿演講,首次公開提出“和平民主統一”的立場。這一表態,立即成為兩岸輿論的焦點。
馬英九所說:“和平就是不要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脅,民主就是要尊重臺灣人民的意愿。”這句話不僅回應了大陸方面長久以來對“和平統一”的期盼,也試圖向島內民眾傳遞一個信息:統一不是威脅,而是一種選擇。而他最后那句“如有不當請各位指教”,更顯得謙遜有度,既不失原則,又避免激化矛盾。
這場演講的掌聲,也成為島內政治攻防的導火索。
有報道稱180位聽眾反應熱烈,也有說掌聲稀稀拉拉,但無論如何,這一刻的歷史意義已經確立。長期回避“統一”二字的馬英九,終于在此地此時,親口講出這六個字。這不僅打破了他自己“三不政策”的過往禁忌,更打破了島內對“統一”議題諱莫如深的政治氛圍。
幾乎在同一時間,島內風向卻驟然變冷。
賴清德在“團結十講”第二講中毫不掩飾地表示,要“清除雜質分子”,并明確指出這些“雜質”,就是那些親近大陸、支持一中的人。這種措辭,頓時在島內引發軒然大波。
多個藍營人士與社會各界紛紛譴責他的言論,認為這是在搞政治清洗,制造綠色恐怖。有民眾更是直言,這是在“打壓異見”“反民主”。
馬英九此時的表態,顯然不是孤立的個人行為,而是歷史趨勢的回響。
他四度訪陸,這一次卻首次主動提及“統一”,且選擇在文化象征意義極強的敦煌發聲,背后自然深思熟慮。他不再只是一個主張“不獨、不統、不武”的溫和派,而是在當前兩岸局勢風云變幻中,選擇站在中華文化與歷史大勢這一邊。
他提到自己是湖南人,在香港出生,強調身份認同,表明他始終未曾脫離中華文化的脈絡。他提到儒家“仁愛”、道家“天人合一”,強調臺灣與大陸文化命脈相連。這種文化自覺,正是島內當局所刻意切割的現實反面。
大陸方面的回應,雖未點名,卻意味深長。
國臺辦主任宋濤在馬英九演講后表示,臺灣的前途命運應由“兩岸全體中國兒女共同決定”。這不僅是對馬英九“民主統一”說法的肯定,也是對民進黨當局單方面“決定臺灣未來”的強烈駁斥。
大陸媒體更是普遍給予正面評價,認為馬英九的言論“順應歷史大勢、值得肯定”。可以說,馬英九此次發聲,牽動的不只是島內政治,更影響著兩岸關系的走向。
而在島內,民意也在悄然生變。
從各種民調與輿情分析來看,臺灣民眾對“統一”話題的接受度,正在逐步提升。特別是在美中關系緊張、美國對臺支持力不從心的當下,“倚美謀獨”的幻想正在破滅。
島內民眾開始更多關注民生、經濟與和平穩定,而非意識形態的對抗。館長、謝龍介等人公開表態“我們都是中國人”,這種聲音的出現與擴散,正說明藍營正在試圖擺脫“藍皮綠骨”的尷尬角色,重拾兩岸文化與命運的共同體認知。
統一話題的回歸,不再只是政治菁英的討論,更逐漸成為島內社會的現實考量。
從八成支持館長訪陸,到九成反對“打雜質”言論,民眾的情感正在發生微妙轉變。在全球局勢復雜多變的背景下,臺灣民眾對未來的思考也在走向理性。
俄烏戰爭、巴以沖突、以伊交戰,世界各地的戰火不斷提醒人們和平的可貴。臺海若陷入沖突,誰都無法獨善其身。此時馬英九提出“和平民主統一”,無疑是一種理性的呼吁,也是一種極具現實感的選擇。
他的表態,也許不是終局,但卻是一塊重要的試金石。
面對民進黨當局的高壓與打壓,馬英九仍能在公開場合提出“統一”,其勇氣與擔當不容忽視。他清楚知道,這樣的立場會引來綠營的圍剿,甚至可能被國民黨內部邊緣化,但他仍然選擇堅持。
他強調臺灣2300萬人和大陸14億人都應有發言權,這種話語,不僅體現了他的政治智慧,也反映出一種深沉的家國情懷。
統一進入快車道,并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種現實趨勢的真實寫照。
馬英九的大陸之行,絕非一次普通訪問,而是一次對兩岸關系未來方向的深度介入。他的每一步言行,都在為統一話題的回歸鋪路。而賴清德的“清除雜質”之說,卻是在將民眾推向對立與分裂。兩種路徑,兩種選擇,正在島內形成鮮明對比。
統一的列車已經啟程,誰將是它的乘客,誰又會被它拋在歷史的站臺,答案正在顯現。
馬英九或許不是終局的推動者,但他無疑是開啟這一段歷史新篇章的重要人物。他用一次演講、一句“和平民主統一”,打破禁錮,點燃希望,為兩岸關系注入新的可能。而這一切,正是一個政治人物所能做到的最大貢獻。
信息來源:
馬英九敦煌演講:中華文化深植臺灣社會,任何文化清洗都不會成功
2025-06-26 17:22·海峽導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