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5日,香港養(yǎng)和醫(yī)院,83歲的蔡瀾在親友陪伴下安詳離世。隨著他的呼吸停止,一個璀璨的文化符號徹底沉入歷史,至此,“香港四大才子”金庸、黃霑、倪匡、蔡瀾全部與世長辭。他們帶走的不僅是個體生命,更是一整代人的文化記憶,一段香港最耀眼的黃金年代
時間撥回三十多年前。香港亞視的演播室里,一檔名為《今夜不設防》的節(jié)目正風靡全港。黃霑、倪匡、蔡瀾三人倚在沙發(fā)上,與張國榮、林青霞等巨星談笑風生。煙圈繚繞間,妙語連珠,盡顯才子本色。
那是香港文化最具活力的年代,而“四大才子”正是這個時代的靈魂人物。
2018年,94歲的金庸率先離去。他筆下的江湖,襄陽城頭的烽火、華山論劍的豪情、桃花島上的癡情,早已成為全球華人的武俠精神原鄉(xiāng)。武俠泰斗的告別,帶走了第一縷江湖氣。
2004年,黃霑因肺癌離世。“浪奔,浪流”的上海灘傳奇,“滄海一聲笑”的豪邁灑脫,隨著這位“鬼才”的逝去,香港樂壇的黃金時代戛然而止。
2022年,倪匡靜悄悄告別。他代筆的《天龍八部》讓阿紫瞎了眼,自創(chuàng)的《衛(wèi)斯理》開啟華語科幻先河,而一句“人生最好就是食食食”的豁達,至今仍被港人津津樂道。
當蔡瀾,這位自嘲為“小混混”的美食家,最終合上雙眼,香江四大才子的傳奇正式落幕。
四大才子之所以成為文化圖騰,不僅因才華橫溢,更因他們代表了香港文化的多元與包容。
金庸的武俠世界里,既有家國大義又有兒女情長;黃霑的詞曲中,市井煙火與古典雅韻渾然一體;倪匡的科幻小說,在離奇故事里藏著對人性的洞察;蔡瀾的美食哲學,則將“吃喝玩樂”升華為生活藝術。
這種多元交融的基因,在《今夜不設防》中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三人組以文人底蘊對話流行文化,用市井智慧解讀明星人生,創(chuàng)造了雅俗共賞的典范。
蔡瀾晚年更將這種精神發(fā)揮到極致。即使坐輪椅、住酒店,仍堅持“享受每一天”:品茶、游戲、賞維港夜景,雇八人團隊照料生活,直言“怕窮多過怕死”。當被問及人生意義,他的回答簡單卻深刻:“這么好看的風景、這么漂亮的地方,現(xiàn)在不享受,豈不是好冤枉!”
四大才子的影響力遠超香港本土。金庸小說全球銷量逾3億冊;黃霑的《上海灘》《我的中國心》唱遍華人社區(qū);倪匡作品被改編成上百部影視劇;蔡瀾則通過《舌尖上的中國》將美食哲學傳入千家萬戶。他們共同構筑了香港作為文化中轉站的獨特地位。
那時候的香港融合了中華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思潮,銜接東方美學與西方技術,平衡商業(yè)價值與藝術追求,這種文化雜交優(yōu)勢,使香港在七八十年代成為亞洲文化工廠。武俠片、警匪片、流行樂、通俗小說從這里出發(fā),席卷東亞乃至全球華人圈。
隨著才子們相繼離世,一個問題浮出水面:香港文化黃金時代是否一去不返?答案或許是肯定的。2018年金庸葬禮上,一位學者嘆息:“金庸之后再無江湖”;2022年倪匡去世,媒體標題已是“最后一位能寫江湖的才子走了”;如今蔡瀾的離去,徹底終結了那個文人跨界、雅俗共賞的時代。而今碎片化傳播、流量至上、專業(yè)壁壘森嚴的環(huán)境,使這般通才幾無可能再現(xiàn)。
維港的燈火依舊璀璨,但少了四位觀燈人。當家人按蔡瀾的要求,不設任何儀式,發(fā)聲明的時候遺體已經(jīng)火化,最后一縷才情終于融入了這片滋養(yǎng)他們的土地。
四大才子用一生證明,真正的文化生命力,不在廟堂之高,而在江湖之遠;不在形式之雅,而在心靈之真。或許這就是為什么,當被問及身份時,蔡瀾只愿自稱,“地球人”。
江湖已遠,煙火人間仍在繼續(x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