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來的一段日子,世界有可能爆發第三次石油危機嗎?
大家好,我是老丁
一、從歷史經驗看,石油危機的引爆點是什么?
如果我們把過去幾十年的國際油價走勢攤開來看,再結合當時的環境變化。會發現:油價從來不是單純的“線性上漲”或者“趨勢性下跌”的邏輯,它在歷史上的表現,更像是一種“事件驅動型帶來的供需價格系統”。
在這個系統中,有三種因素是經常構成價格斷裂帶的原因:
一、地緣沖突;世界主要產油國的政權劇變或戰爭行為總是會讓原油價格波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原油不是普通商品,它綁定的是一個國家的財政命脈,一旦政局出現非市場化劇烈動蕩,比如伊朗1979年的伊斯蘭革命、利比亞2011年卡扎菲政垮臺,還有最近的這些沖突,我們能看到資本市場會迅速反應預期,暴漲暴跌短時間涌現。
二、供應通道的物理封鎖;目前全球最敏感的石油運輸阻塞口,就是霍爾木茲海峽,平均每天有1820萬桶原油從這里出海,占全球海運原油的四分之一左右。這條不到50公里寬的水道,出現任何封鎖、布雷、扣船行為,哪怕一天,都會撬動國際油價的大幅波動。
第三,是供需錯配背景下的庫存偏緊。2007-2008年油價沖高至每桶140美元,不是因為中東打仗,而是因為當時比較短的時間里全球需求激增,尤其是中國和印度的工業化速度帶來的需求增加,而當時國際原油的庫存水平還長期低于30天警戒線。
這時一旦交易員判斷供應跟不上需求,即使沒有沖突,價格也會暴漲一段,但是后來全球發生了次貸危機,經濟快速衰退帶來的弱預期又使原油價格在走高后突然暴跌(如圖)。
我們提到的這三個條件中,前兩項經常屬于突發事件,而第三項則是市場周期下的結構性錯配。
當這三者交織在一起時,就是油價從趨勢走向斷裂的起點,也是每一次石油危機真正的發源地。
二、歷史上的兩次石油危機,是怎么發生的?
現代石油市場的兩個最大斷層,分別出現在1973年和1979年。
這兩次石油危機的出現并非簡單的油價波動事件,而是地緣政治、能源分配、全球金融系統脆弱性等多重因素疊加在一起,爆發的結構性震蕩。
第一次1973年石油危機,當年的10月6日,埃及與敘利亞在蘇聯的支持下發動突襲,以色列在美國的支援下展開反攻,戰爭迅速升級。面對西方支持以色列的立場,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迅速采取報復行動:10月17日宣布對美國、荷蘭、葡萄牙等國實施石油禁運,并同步推升價格。
這不是一場政治表態,而是實實在在地從市場上撤出了大量石油供應。
據IEA數據,當時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國每日減少出口量約500萬桶,占全球當時日需求的7%。油價隨即從每桶2.9美元跳漲至11.65美元,漲幅達300%以上。重要的是,這種漲價不是“一次性沖擊”,而是持續將原油推上新平臺,即便后來戰事結束,油價也沒有回到戰爭前。
這場危機的后果非常嚴重,1974年,美國的CPI同比增速達到12.3%,聯邦基準利率飆升至11%,工業生產進入萎縮期。日本情況更極端,CPI在1974年暴漲至24%,制造業利潤全線崩盤。西歐經濟體也集體衰退,法德意GDP增速在1974-1975年間普遍下降2-4個百分點。
第二次石油危機,是發生在1979年,由伊朗政權更迭和兩伊戰爭共同觸發。1978年下半年起,伊朗爆發反政府運動,最終推翻巴列維王朝。霍梅尼掌權后,伊朗國內局勢急劇動蕩,大量的石油工人罷工、煉油基礎設施停工。伊朗原油從日產量600萬桶左右驟降至約100萬桶。僅此一個國家的減產,就讓全球市場的原油供需出現失衡。
更糟糕的是,1980年9月,兩伊戰爭爆發。伊拉克和伊朗互相空襲彼此的油田與港口設施,導致整個波斯灣航運受限,油輪保險成本急劇上升。根據美能源署當時的估算,戰爭前后,全球日供應大約減少了450萬桶,占當時市場總供應的6%左右。
這一次,布倫特原油的價格也是在18個月內從15美元飆升至39美元,漲幅160%。美國1980年的CPI也再次被拉高,同比增長13.5%,核心通脹維持在兩位數以上,利率又一次被迫升至高位,高達20%,制造業陷入全面衰退,聯邦政府當年的赤字也達到GDP的2.6%。
歐洲也一樣,德國通脹率在1980年達7.3%,法國接近10%,這使得兩國不得不放緩財政刺激計劃,改為收緊支出。
前兩次石油危機,雖然然背景不同,但是造成的影響卻很相似。
首先,事件都發生在中東產油的核心區域,且兩次危機造成的油價暴漲幅度均超過150%;同時也都造成了主要工業國的通脹加劇,貨幣政策失控,引發各地區經濟大幅衰退;
石油危機的真正可怕之處不在于油價本身,而在于油價上升一旦被視為結構性趨勢,全球市場都會迅速調高通脹預期、壓縮信用擴張。石油上漲給工業國們帶來的成本上調,最終會導致全球迅速進入大衰退。
三、這一次伊朗與以色列的沖突,是否會引發石油危機?
所以這一次我們再關注伊朗和以色列的事件,他們翻來覆去的斗來斗去,全球資本最擔心的就是有可能會引發第三次石油危機。
霍爾木茲海峽一定不能被封鎖!這個是當下全球資本最關心的問題。
過去幾十年里,每當伊朗與以色列或美國沖突時,霍爾木茲海峽封鎖都是其“最后底牌”,但極少真的出手。原因很簡單:這條水道每天運出1820萬桶原油,一旦封鎖,美國及其盟國必定視為直接戰爭挑釁。對伊朗而言,關閉海峽也等同于自斷出口命脈。
回溯歷史,自1967年以來,涉及以色列的11次重大軍事沖突中,只有1973年一次導致了系統性的油價危機。其余十次,雖然短期價格會跳漲,但3個月后價格基本回歸均值,說明“以色列局部沖突”并不具備改變石油大結構的能力。
可這次唯一的不同,就在于美國的軍事介入。雖然特朗普稱打擊“有限”,但目標直指福爾多、納坦茲和伊斯法罕三大核心鈾濃縮中心,極具象征性。這等于說:如果外交失敗,下一步就可能是常規戰爭。伊朗方面已經表示“不排除任何形式報復”,意味著地面或海峽沖突的可能性明顯上升。
那么,如果我們假設霍爾木茲被部分封鎖——這是否意味著第三次石油危機會來呢?
首先,根據IEA數據顯示,目前全球多個國家的原油商業庫存普遍仍處于歷史均值上方。
其次是沙特與阿聯酋具備合計約300萬桶/日的備用產能,足以緩沖短期內伊朗斷供帶來的價格沖擊;
第三就是目前全球需求其實并未回到2019年疫情前高位,供需原本就處于寬松狀態,暫時短期不會出現什么問題。
但是未來的長期變量主要看兩點:
第一,是伊朗內部政權穩定性是否被打破。如果未來數月內伊朗因戰爭風險升級,導致其出口能力出現不可逆的受損,那才是真正的結構性沖擊。
第二,是海峽封鎖是否會變成“新常態”。即使不是全面封鎖,如果美軍與伊朗持續發生“小規模軍事摩擦”,海運保險成本上升、中東風險溢價上升,也將會長期推升期貨價格上移。
所以目前來看,現在這一切都還在“臨界點”的門檻上。這個門檻不能破,不管是第一種還是第二種,這個臨界點一旦過了,油價長期上漲的預期,可能就形成了,那時候我們再來擔心因為油價上行帶來的連鎖反應吧。
我是老丁,朋友們,下期見。
數據來源:
IEA
美國國家統計局
CEIC數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