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44年,馬穆魯克雄踞埃及,堪稱地中海東部的第一強國。盡管飽受內憂外患之苦,依有充足實力策動大規模遠征。例如隔海相望的羅德島,就因長期劫掠和敵對態度而成為眾矢之的。
為此,蘇丹不惜斥巨資,組建王朝歷史上的最大規模艦隊??上В夹g領域的飛升假象,不能掩蓋戰略戰術層面的無所適從。最終,本應曠日持久的圍攻,竟以強勢方的迅速萎靡而收場。
騎士團風云
圣地陷落后醫院騎士團及時撤出
早在1291年,馬穆魯克軍隊攻陷阿克港,徹底終結圣地的十字軍時代。最后一批圣戰移民撤往塞浦路斯,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醫院騎士團。作為典型的宗教軍事修好,他們很快在島上獲得相應特權,逐步轉型為海上劫掠者。當然,這也意味著他們將與昔日盟友展開競爭,包括靠圣戰事業起家的威尼斯和熱那亞等貿易城邦。
即便如此,醫院騎士們仍舊我行我素,不斷下海攻擊穆斯林商船。由于羅馬教廷曾有嚴格禁令,杜絕基督徒同各類異端發生商業聯系,他們又將打擊范圍擴大到意大利人頭上。最終招來群起聲討,被塞浦路斯國王亨利二世要求離境。于是計劃搬遷至羅德島,以便能不受干擾的繼續商業圣戰。
醫院騎士在塞浦路斯島轉型為海上劫掠者
公元1306年,大團長富爾克與熱那亞人維尼奧利簽約,要求對方出船將手下運抵羅德島。甚至許諾讓后者擔任稅務官,享有所有收入的1/3。于是,意大利傭兵不僅貢獻出4艘商船,還親自駕駛2艘槳帆戰艦護航。他們在6月23日順利登陸,隊伍里包括35名騎士、6名黎凡特騎兵和500名普通步兵。顯然,僅憑這點力量就去征服一座1400平方公里的島嶼,無論從哪個角度考慮都非常困難。
然而,中世紀的羅德島早已不復往日輝煌。在拜占庭帝國治下,本地至少遭到過伊蘇利亞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的輪番進攻。每次陷落都意味著人口被俘與資源遭清空,更對維系經濟的貿易造成嚴重沖擊。原本繁盛的城市出現萎縮,而相對獨立鄉村更易受到威脅。結果必然是進入衰退螺旋,成為依賴帝國撥款或外資注入的蕞爾小角落。
經過四年反復拉扯醫院騎士團終于占領羅德島
事實上,騎士團對羅德島的征服進程與上述框架高度吻合。他們上岸后不久,便輕松擊潰民兵性質的守衛,奪取城堡來充當據點。稍后又被反應過來希臘人抱團驅逐,暫時轉移到亞洲大陸上襲擊突厥定居者。次年又故地重游,在一場小規模沖突中,擊潰拜占庭皇帝派來的8艘戰艦。從而迫使抵抗者全部集中到主城羅德斯龜縮,留下廣袤且空曠的鄉間不管不顧。大團長借機訪問羅馬,從教會克萊蒙五世手中獲得島嶼所有權。
公元1308-09年,虛弱的拜占庭無力派遣更多援軍,只能用勉強湊出的12艘槳帆船守衛羅德斯。醫院騎士團則不斷向熱那亞求援,將艦隊規格擴大到26-35艘,先后把300名騎士和3000雇傭步兵輸送上島。既然雙方實力此消彼長,背后又有象征國際化資本的意大利商團,依靠港口度日的主城終于放棄堅持。1310年8月15日,騎士團終于將全島據為己有。
醫院騎士與殘存的黎凡特附庸
另起爐灶
騎士團將全部精力用于主城區建設
此后,騎士團開始有條不紊的展開殖民工作。一面招募超過10000名拉丁農民進行屯墾,同時將原先分布在塞浦路斯的成員悉數召回,分配土地并授予管理權。當然,還要及時擴編艦隊和設防要塞,迅速控制周遭島嶼,強化對航道中心位置的封堵力度。
唯一吃虧的對象,則是曾幫助騎士們奪島的熱那亞人。他們很快被從羅德斯驅逐,在法馬古斯塔、希俄斯的買賣也大受影響。只能轉而與大陸上的突厥軍閥聯盟,卻在多次小規模交鋒中落敗。
羅德島額守著愛琴海 黑海與東方的航運線路
不過,醫院騎士團在羅德島的成功,遠不止于影響熱那亞和突厥。當高舉教皇禁令的艦船越走越遠,必然觸怒到實力更強的威尼斯-馬穆魯克聯盟。尤其是后者,因王朝初期的海禁措施而損失慘重,沒能有效利用埃及、黎巴嫩與敘利亞的港口資源。直至黑死病和帖木兒的大軍輪番肆虐,才不得已為現實放下身段。
公元1424-26年,馬穆魯克埃及借用意大利技術支持,重振被自己親手廢掉的海軍部隊。不但能連續三次進攻塞浦路斯,而且每批出動規模都遠勝前一輪。在擄掠到大量財物、人口之余,還順帶將國王雅努斯押解回開羅游街示眾。
遠征塞浦路斯的馬穆魯克騎兵
隨著塞浦路斯海盜問題解決,蘇丹又將視野對準桀驁不馴的羅德島。盡管間隔距離更遠,但對剛剛征服過碩大島嶼的他們來說,再拿下幾座瀕海堡壘不過探囊取物。于是仿照前幾次成功案例,分配組建遠征部隊,且以類似添油戰法不斷派遣。
公元1443年,首批數量不明的埃及先遣隊由亞歷山大或貝魯特起航,沿亞洲海岸向西北方向邁進。他們先后襲擊羅德島及附近的科斯島,卻將善戰的騎士團成員想象成普通魚腩。結果在海戰中遭遇挫敗,以陣亡700人的代價打死60名敵軍。大團長拉斯蒂克從中嗅到危險,迅速給阿拉貢國王、勃墾地公爵和教皇尤金四世求援,趕在更大災禍降臨前召回部分成員。
羅德島及周圍小島 都成為醫院騎士團領地
全面入侵
渡海遠征的馬穆魯克艦隊
次年8月10日,埃及人果然沿用固定套路,派出有85艘各類船只組成的艦隊,搭載近18000名士兵趕往羅德島。在統帥艾納爾-格庫特指揮下,他們首先強攻小島卡斯特洛里佐,將少量騎士駐守的堡壘夷為平地。繼而故意排出橫隊,以大搖大擺過海峽的方式威懾羅德斯守軍。
不過,醫院騎士們早有準備,已提前加固陸上城門等關鍵工事。同時,按契約召集島上的土地所有者們前來助戰,也非常識趣的放棄海上攔截,以便集中更多兵力守城。哪怕本部騎士數量不過數百,余下的侍從、雇傭兵、征召壯丁和志愿者都有數千之眾。
馬穆魯克幾乎不受阻攔的登上羅德島
美中不足之處,在于騎士們恪守職業驕傲,對新興的火藥武器不太感冒。但考慮到馬穆魯克人同樣對槍炮有強烈抵觸情緒,這類小小缺陷依舊無傷大雅。至少從后面的戰爭進程看,還沒發展到足以左右局勢程度。
很快,馬穆魯克大軍踏足島嶼的西北端的小城特里安。由于駐軍和市民皆已撤退,他們未遇任何抵抗就成功占領,甚至一路摸索到主城羅德斯郊外。一些騎兵和輔助步兵搶先射擊,卻沒能在城頭守軍的弓弩回應下討到任何便宜。只能暫且退回加固營地,等到全部輜重上岸后再做打算。
馬穆魯克軍隊的登陸和前進路線
次日,埃及工兵亮出從意大利獲得的大炮,攻擊羅德斯防御最薄弱的圣安東尼奧門。當時的歐洲各地,尚未有專門針對大口徑火器的防御設施。該門又恰好位于城市西側,理論上有其他據點拱衛,所以沒獲得任何加強。加之騎士團缺乏同級別重武器,只能任由古老石墻在轟擊下搖搖欲墜。大批生力軍被調往這一側,準備迎接墻體破裂后的大規模沖鋒。
然而,針對圣安東尼奧門的炮擊,不過是調虎離山之計。因為接受火藥武器較晚,他們實際上對具體成效缺乏信任,更擔心在正面強攻中遭遇嚴重傷亡。索性命艦隊悄悄開拔,運載一批精銳騎兵和步兵,迂回到城市東邊的曼德拉基港。他們利用騎士團重兵增援西城之際,迅速沖進錨地,縱火焚燒那里的各類艦船。盡管水手們從未離開崗位,卻被更加善戰的馬穆魯克輕易擊潰。
一門中世紀的馬穆魯克銅炮
此時,拉斯蒂克恍然大悟,急忙把來自法國和加泰羅尼亞的騎士調回城市另一頭。作為當時的絕對主力,這些軍事精英毅然沖出大門,向著數量幾倍于自己的敵軍沖殺。馬穆魯克一邊的騎士數量極少,大部分是從沿海招募的阿拉伯輔助步兵,根本頂不住這種極限搏殺。很快就堅持不下去,按原路逃回船上撤離。
雖然艦船損失極大,但騎士團的迅速反應卻再次震撼到埃及人。他們只能放棄港口的小塊占領區,重新回到西側的大營休整。此后的一個月內,他們都忙于擴大陣地,或是在島上搜羅各類補給品。工兵的大炮被寄予厚望,逐步延伸到西南角擴大殺傷范圍。
迂回攻擊的馬穆魯克艦隊 在最后一刻被趕下海
9月10日,忍無可忍的大團長決定主動出擊,冒險將寶貴的騎士派到城門外作戰。這次的打擊目標,是位于圣安東尼奧門附近的圣瑪麗亞前哨。結果,粗心大意的埃及人還沒來得及派騎兵救場,只由阿拉伯輔助步兵看守的據點就慘遭拔除。更為要命的是,一批火炮落入騎士之手,被當著自己面丟進海中。
三天后,統帥格庫特違背蘇丹命令,開始解除對羅德斯的全面圍攻。在損失精銳的攻城利器后,他意識到僅憑粗劣的規模優勢已不可能實現城破。大團長則計劃尾隨攻擊,卻被騎士團的其他領導者們投票否決。于是,馬穆魯克軍隊用5天時間拆除營地輜重,將一切可以拿走的東西都裝船帶回亞洲。
馬穆魯克的輔助部隊 基本由弓弩手組成
戰后余波
馬穆魯克軍隊 在撤退中沒有遭到任何追擊
這場持續一個月的圍攻,終結了馬穆魯克海軍的短暫輝煌。由于大批輔助人員的傷亡沒有統計,所以表面損失不過300騎兵陣亡,其他500人不同程度負傷
騎士團方面的傷亡與之相當,同樣沒留下關于征召民兵的詳細記載。他們在戰后重操舊業,繼續肆無忌憚的劫掠穆斯林和意大利商船。其中的一部分收入,被用于重點強化城防設施。以至于在數十年后,成功抵擋住奧斯曼土耳其的更大規模進攻。
今天殘留的羅德島防御工事 有不少始建于1440年后
值得一提的,這場跨海圍攻的某些經驗教訓,可能放在今天都不算過時:
例如看似強大的進攻方,往往比防御者更期望速戰速決。因為海島資源通常有限,無法撐起大規模軍事行動的全部花銷。艦隊雖能從后方運輸,本身也承擔著兩棲登陸、護航、警戒等繁重任務。
因此,理論上兇多吉少的弱小防御方,只要有足夠堅固的據點落腳,便可用時間換空間的方法拖垮強敵。哪怕防線不穩、港口癱瘓,依然能憑借收縮人口到中心城市,獲取局部層面的數量均衡......
(全文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