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淘好片,刷好劇
戰爭電影相信是許多人的最愛,大多都被其宏大的場面所深深吸引。
那冷兵器時代的人類,大戰的場面是什么樣子呢?
電影《征服1453》以年輕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為核心,描述他如何決心排除萬難,奪取博斯普魯斯海峽控制權,拔除西進之路的芒刺,終于成就一代霸業。其中決定性戰役,便是君士坦丁堡戰役。
君士坦丁堡原名拜占庭,羅馬帝國二帝分治時期成為東羅馬首都,由君士坦丁大帝以自己命名。
西羅馬帝國無力抵抗北方蠻族,于五世紀覆亡后,拜占庭便以羅馬帝國正統自居,六世紀查士丁尼大帝時期,一度收復地中海沿岸大批失土。
十一世紀一度復興的馬其頓王朝,已經是以希臘貴族為主,操當地語言的朝廷。
然而受東方信奉伊斯蘭的塞爾柱土耳其擠壓,國勢日衰,終于不得不向西方拉丁兄弟求助,由羅馬教皇發起十字軍救援。
此舉卻是引狼入室。
與伊斯蘭的戰爭互有勝負,宗教狂熱消退后激情不再,考慮就現實得多。
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集結于威尼斯,當地總督卻拒絕免費提供船隊。
恰巧東羅馬內亂,皇帝被黜,王子向西方討救兵,開出重賞。
土耳其源自散居中亞一帶的突厥人,驍勇剽悍。
然好景不長,后代因爭位而分裂,被蒙古人逐一擊潰,至1307年盡數覆滅。
拜占庭是所謂「海洋之火」或「希臘火」。那是一種勢頭極為兇猛的燃劑,用小船潛入敵方艦隊倒進海中,點燃后船只頓時陷身火海,對木殼時代的海軍極具殺傷力。
傳說是由七世紀一位敘利亞工匠發明,并帶入君士坦丁堡,由拜占庭皇室秘藏,作為救命仙丹。一度強大的阿拉伯帝國曾出動2500艘戰艦圍攻君士坦丁堡,兩輪火攻后,狼狽逃生的僅余五艘。
奧斯曼海軍也吃了「希臘火」的大虧,損失慘重。
其配方,向來是拜占庭皇室的最高機密,不到最后關頭絕不使用,以免外流,并隨帝國覆滅而失傳。
奧斯曼一方則是所謂「土耳其巨炮」,十五世紀初發明的超級攻城武器,專用來打擊厚重城墻。
自火藥引進以來,用大炮攻城一直是軍事家的夢想,但加以實現,需要冶金技術的支持。
其炮管超過8米長,重達18噸,炮彈直徑75cm,一發就足以擊破城墻。缺點是一天只能打一發,因為需要大半天冷卻,重新裝填彈藥,才能再次發射,這段時間足夠守軍補上缺口,所以破壞并沒有想象中大。
當時拜占庭皇帝為獲得西方軍援,已經決定放棄東正教,改投羅馬教會。相形之下,土耳其蘇丹顯得更加寬容和尊重。
他又自稱奧古斯都,以古羅馬繼承人自居,表示不只是蘇丹,也是天下共主。
土耳其人的輝煌勝利,結束了東羅馬帝國千余年的歷史,使奧斯曼土耳其從亞歐交界處的小國邁向偉大,數十年后便兵臨維也納城下,并在此后的數百年雄視三洲,將伊斯蘭教的版圖推向巔峰。
縱觀整個中世紀,伊斯蘭世界遠比基督教世界富足、文明,并且寬容、自由。
十字軍攻占耶路撒冷之后,在“刀劍不染血的人要受詛咒”的號召下,屠殺了闔城穆斯林,無分男女老少;而數十年后阿拉伯的戰神薩拉丁重奪圣城時,穆斯林卻沒有進行屠殺與掠奪,大部分基督徒在交納贖金后獲得自由,許多交不起贖金的窮人也被放行,甚至一些男人死于戰爭的基督教家庭還得到了撫恤。
占領君士坦丁堡之后,土耳其人準許東正教君士坦丁堡牧首繼續教化民眾,而西奔天主教的正教信徒卻被迫改宗。
事實上,拜占庭帝國與其說亡于穆斯林,還不如說亡于十字軍。
歷次十字軍途徑東羅馬帝國時,沿途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特別是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攻占了君士坦丁堡,并在其領土上建立起了拉丁帝國,此后拜占庭雖成功復國,但已是茍延殘喘。
不過同時,君士坦丁堡的淪陷這也將西歐從中世紀的黑暗中驚醒,隨之而來的大量人員與典籍,引導了文藝復興、啟蒙運動,最終使歐洲走向理性,走向海洋,走向稱霸世界之路。
《征服1453》
導演: 法魯克.阿克蘇伊
主演: 黛烏霖.埃文 / 易卜拉欣·切雷克庫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