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何碧玉的名字 這些年總是會冒出來。
2000年那個夏天 一個14歲的女孩走出考場 拿下了河南省理科標準分滿分那時候我還在一線教學 說不震撼是假的。這樣的神童 在我二十多年教育生涯里也是頭一回見到。
五歲上小學 十歲進入超常教育實驗班 四年時間完成從小學到高中的所有課程。聽起來像天方夜譚?可她就是做到了。
當年消息傳來的時候 我記得辦公室里的討論。有人說這是教育的奇跡 有人擔心這樣的跨越式發展是否合適。爭論很激烈呢。
02
天賦這東西 真的存在。
我見過太多聰明的孩子 但像何碧玉這樣的 確實罕見。別人需要反復練習的知識點 她看一遍就懂了 甚至能舉一反三。這不是努力能夠彌補的差距 這是天賦的力量。
但僅僅有天賦夠嗎?
真正讓何碧玉脫穎而出的 是她在擁有天賦的同時 還保持著異常的勤奮和專注。我常常告訴我的學生們 天賦決定了你的起點 但努力決定了你能走多遠。
進入清華后 她沒有因為年齡小而松懈 反而更加努力地鉆研學術。各種競賽獎項拿到手軟 這背后是無數個揮汗如雨的日日夜夜。
03
爭議從她選擇留美開始。
2004年清華畢業后 她去了美國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讀研 五年后拿到神經科學博士學位。原本大家都期待著她學成歸來 結果她留在了美國 還成了美國紐約大學的助理教授。
網上的聲音很刺耳?!巴髫摿x”“崇洋媚外”“白眼狼”這樣的詞匯鋪天蓋地。
我理解這種情緒。
國家花費了那么多資源培養一個天才 結果人家拍拍屁股走了 換誰都會覺得心里不舒服。但是我們也要問問自己 當年的科研環境 真的能留住這樣的人才嗎?
04
最讓人感慨的 是她后來的一句話。
“寧愿在美國撿垃圾住下水道 也不愿回國發展”。這話傳回來的時候 我心里五味雜陳。一個曾經被全國人民寄予厚望的神童 竟然說出這樣的話。
這背后反映的 不僅僅是個人選擇問題 更是我們教育培養模式的深層次思考
我們培養出了一個學術天才 但似乎沒有培養出一個有歸屬感的中國人。這是教育的成功 還是失?。?/p>
從她五歲開始 她的人生軌跡就和普通孩子不一樣超常的教育環境 過早的成名 巨大的期望壓力。她還有機會體驗普通的童年嗎?還有機會培養對家鄉對祖國的情感連接嗎?
05
說到底 這事兒沒有標準答案。
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人生道路的權利 我們不能因為她的天賦就要求她必須回國報效。但作為教育工作者 我們確實需要反思 如何在培養學生學術能力的同時 也培養他們的家國情懷。
現在的何碧玉 在美國的學術圈里也算不上頂尖 沒有太多令人矚目的研究成果。這讓我想起一句話離開了祖國的土壤 再好的種子也可能無法茁壯成長
當然 也有很多海外學子選擇回國效力。曹原、毛蔚、莊曉瑩這些名字 同樣閃閃發光。
我們央央大國 不缺這一個兩個人才 但我們缺的是對教育本質的深入思考
何碧玉的故事 給我們上了一課。天賦固然重要 但品格更重要。知識可以傳授 但價值觀的塑造 需要更多的用心和智慧。
作為老師 我們不僅要培養學生的智商 更要培養他們的情商和德商。這樣的教育 才是完整的教育 才能培養出真正的人才。
何碧玉的現狀令人感嘆 但更令人深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