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間,北大先后經(jīng)歷兩任校長,分別是張龍翔和丁石孫。這個年代的學者少了些活潑與娛樂,多了些歷史的厚重與人格的挺拔。
1977年冬,關(guān)閉10年之久的高考大門重新打開,全國共570萬考生參加冬季高考,絕大多數(shù)報考了文科,而北京大學中文系無疑是其最向往的地方。
但據(jù)主管當年新聞專業(yè)招生工作的秦硅老師回憶說,查閱考生檔案,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單論分數(shù),“第一批就該錄取了”,但因“祖父在臺灣,父親是右派”,或“家里‘文革’中的問題還沒弄清”等原因被擱置。
張龍翔時任北大副校長、主管招生,他特別強調(diào)不要因為某些學生家長的一些所謂的歷史問題,影響正常招 生。
張龍翔為此決定中文系新聞專業(yè)擴招40名學生。如此破冰般的擴招之舉,一下子就把那些被邊緣化了的77屆優(yōu)秀考生,拉進了北大校門。
特別對于那些年近 三十的大齡考生,當年的高考是他們的最后機會。張龍翔此舉,也為此后的中國新聞事業(yè)囤積了寶貴的人才資源,可謂居功至偉。
1988年7月,毛 新宇北大附中畢業(yè),高考成績不理想。其母媳邵華曾找到北大校長丁石孫,說“咱家三代都屬于北大”。
而丁石孫卻說,“無此必然性啊”。邵華說,“新宇就該上北 大”。丁石孫又言,“北大校風自由,同學好動,我擔心他進來無法保障安全”。無奈之下,毛新宇最終只能屈尊就讀了人大歷史系。
年逾八旬的丁石孫說,“我是一個像空氣一樣自由的人,妨礙我心靈自由的時候,絕不妥協(xié)。”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