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23日,毛主席的第二個兒子毛岸青在北京醫治無效離世。
毛岸青離世之前,他曾和妻子邵華有過一次深入的交談,其實無外乎曾經父親和哥哥帶給他的影響,也包含著過去父親給他留下的句句箴言。
說到最后,毛岸青對邵華提出了一個要求:“我想最后再見見岸平,你給老家打個電話,我有事想和他說。”
距離上一次兩人見面已經過去了10年之久,只不過10年之后的這次見面卻因為種種原因未能實現。
毛岸青去世之后,妻子邵華轉達了毛岸青留下的遺言,毛岸平情難自已泣不成聲。
那么毛岸青離世之前為何執意要見毛岸平呢,這其中又有什么故事。
毛家的孩子
毛岸青,作為主席的第二個孩子,從出生開始就歷經了種種坎坷,剛剛四歲那年,毛岸青就被迫和家人分開。
因為彼時的國民黨正開展著“四一二運動”,白色恐怖籠罩下的中國大地遍布著紅色的鮮血,無數共產黨人被迫害被殺戮。
為了減少傷亡,也為了再度團結起革命力量,毛澤東,這位承載著無數人希望的革命者,給家里留下一封書信,便獨身一人前往了井岡山,家中只留下了母親楊開慧、哥哥毛岸英和弟弟毛岸龍。
在毛岸青心中,父親的離開對他沒有什么太多的影響,只要母親在自己身邊,那么這個家就一直是幸福的,直到1930年,反動軍閥帶著一伙全副武裝的軍人闖進了他們家,不由分說的把母親和兄弟幾人帶走,這也讓他驚慌的大哭起來。
在監獄之中,楊開慧身上不屈的意志品質彰顯著一位優秀共產黨員的精神,但同時惱羞成怒的敵人將她殘忍傷害,也成為年幼的毛岸青畢生揮之不去的陰影。
盡管在我黨地下組織的幫助下,他們兄弟三人得以轉移到安全地帶進行庇護,但是離開母親的未來,兄弟三人誰也不知道究竟該怎么走下去。
在這段艱難的時光中,毛岸青和哥哥承擔了這個年紀本不該承擔的重任,一個人街頭賣報,一個人去垃圾堆里淘換些能用的廢品,甚至街邊乞討,對于他們來說,還有一個弟弟需要靠著他們兩個人養活,面對生活的困難又怎能輕易低頭。
也正是在這段時間,毛岸青在一次和國民黨特務的糾纏中腦部遭受重創,因為救治不及時導致雙耳近乎失聰,甚至還伴隨著長達幾十年的腦震蕩后遺癥。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弟弟毛岸龍因為身體疾病離世更讓毛岸青的身體狀況不容樂觀,時常出現的精神幻覺折磨著他也吞噬著他,陷入幻境中的他難以自拔。
那時的毛岸青也才不到10歲,直到1936年被地下組織重新找到的他們,這才有機會遠赴蘇聯過上一段相對平穩的日子。
在這里讓兄弟二人感到溫暖的不是救護中心的優渥環境,而是賀子珍的到來,長久缺乏母愛的他們又重新感受到另一個母親無微不至的呵護,以至于多年之后,他們兩兄弟才會在賀子珍陷入低谷之時說著:“賀媽媽,你還有我們,我們永遠不會離開你。”
1941年蘇聯突如其來的戰爭讓二人決心上前線殺敵報國,一向自負的斯大林看到二人的表現也不由得贊嘆道:“不愧是毛澤東的兒子。”
毛岸英的犧牲
1949年7月,毛岸青在哥哥之后也踏上了回到故土的列車之上,和父親的再度見面已經是20多年之后,背離家鄉這么多年,毛岸青和父親的關系自然有些微妙。
可當他得知父親多年來積勞成疾,已然患上了十分嚴重的慢性疾病時,毛岸青還是和父親激動的擁抱在一起。
這次他始終認為,國家解放了,新中國建立了,父親和哥哥都在身邊,終于不用再過上一家人生離死別的日子,可誰能想到,現實又跟他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
回到北京之后,毛岸青在自己非常擅長的馬列主義研究室進行工作,他對那些蘇聯的文學書籍進行翻譯,毫無疑問那些著作也為后來新中國的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1950年10月,朝鮮戰爭的打響讓我國不能袖手旁觀,隨著志愿軍跨過鴨綠江援兵朝鮮,一場大仗又即將打響。
而這次哥哥毛岸英提出要遠赴一線支援作戰,毛岸青自然是反對的,他回想起媽媽和弟弟的情景,心中一陣陣不寒而栗,可哥哥倒是寬慰著他自己一定會回來,再加上主席父親說著:“人民群眾的孩子上戰場就行,我毛澤東的孩子也能上戰場。”
誰又能想到,毛岸英這一去竟成為了天人永隔,消息傳回國內,毛岸青一度情緒失控,不到40歲的年紀接連喪生三位至親,這樣的痛苦也非常人所能理解。
后來毛岸青一度在療養院進行調理,直到1952年,毛岸青再度回到了闊別已久的韶山沖,只不過這次他的回家之旅略帶戲劇性。
他騎著一匹馬,向心中的故鄉進發,一路上尋找著幼時的足跡卻沒想到一不留神栽倒馬下,狠狠摔進了稻田之中。
路過的一個小男孩見狀施以援手,兩個人在泥潭里摸爬滾打了半天才出來,帶著渾身的泥濘大眼瞪小眼,命運的齒輪在這一刻給二人開了一個玩笑。
誰也沒想到眼前的這個小男孩竟然是毛岸青的堂弟毛岸平,這段往事經歷直到多年之后仍被二人不斷提起,就連一向不愛說話的毛岸青,每每回想起這件事仍止不住的開懷大笑,這段小插曲也成為了二人日后情誼不斷加深的一個重要原因,回到故鄉的毛岸青變得更加開朗了。
晚年的故事
這次回故鄉的時間并沒有那么久,毛岸青很快又回到了北京進行療養,但好在這次他回故鄉找到了自己的另一位親人,這也讓他又喚起了對親情的渴望和眷戀。
因為種種原因,毛岸青再次回到湖南老家已經是1962年了,相比于上一次見面,如今的毛岸平已經18歲的年紀,是一個大小伙子。
每次毛岸青回家,毛岸平總要陪在他的身邊,給他講一講這里的故事,毫無疑問這些經歷也成為撫平毛岸青心理創傷的一劑良藥,之后每隔一段時間毛岸青都要抽出一段時間回到老家,尤其是在父親去世之后,這種對家鄉的思念更是達到了頂峰。
看著身邊越來越成熟的毛岸平,毛岸青的年歲也越來越大,1990年前后,毛岸青總是回想起自己年輕時策馬揚鞭的興奮勁,因為現在已經快70歲的他就連走路都避免不了讓身邊人攙扶。
再次離開韶山前,毛岸青在一塊石墻上刻下“我愛韶山”幾個大字,一邊刻一邊略帶風趣的說:“下次回來我要看看有沒有什么變化。”
1997年,毛岸青最后一次回到韶山沖,和以往不一樣的是,這次回家他帶著自己的親人后代,已經50多歲的毛岸平看著堂哥帶著妻兒心中也是十分高興,不過當他看著哥哥略帶沙啞的嗓音和佝僂的背時,毛岸平心頭一酸。
毛岸青拉著他的手支支吾吾仿佛想說些什么,可最后只能含含糊糊的說著幾個“好”,這讓毛岸平倍感難過,誰也沒有想到這一次見面竟成為兄弟二人的訣別。
二十一世紀之后,毛岸青的身體狀況一天不如一天,2007年年初,毛岸青或許預感到時日無多,他對邵華說:“你能不能給岸平打個電話,讓他過來看看我,我有些話要對他講。”
可是當時毛岸平所處的地方通訊設施極差,邵華一直未能和他取得聯系,直到毛岸青去世后,邵華才通過多方打探聯系上了毛岸平。
電話這頭的邵華說:“岸平,你哥哥臨走前很掛念你,就是沒有機會再回老家見見你,他讓我轉告你身為毛家人要做好表率。”
另一旁的毛岸平聽到這一消息后也不由得淚如雨下泣不成聲。
2008年,毛岸青的骨灰被安葬在楊開慧烈士陵園旁邊,或許對于毛岸青來說,在世界的另一端他能和父母哥哥弟弟團聚,重新開啟自己另一段人生的新旅程。
結語:
如今再度回首毛岸青的一生,年少之時歷經磨難嘗盡世間疾苦,中年之時又接連遭受親人離別之痛,到了人生晚年重回故鄉又收獲了另一段真摯的感情,撫平了人生留下的種種創傷。
在楊開慧烈士陵園中,身臨其境也仿佛能看見過去毛岸青策馬揚鞭時的青澀模樣,斯人已逝,但他們的精神卻永遠鐫刻在民族同胞的血液之中綿延流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