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必記本注:本文作者系李寅生教授,廣西大學原文學院院長,泰國華僑崇圣大學漢語教育博士生導師,碩士研究生畢業于陜西師大中文系,本文為作者懷念碩導高海夫教授和師母張彩藙教授所作,特此分享。
2023年夏 作者看望碩士師母張彩藙教授在她家中合影(陳沖 攝)
2024年4月2日上午,接到高衍大姐微信告知:她的母親、我們的師母張彩藙教授已于昨晚23:50不幸去世,聽到這個不幸的消息后,心中感到極度悲傷,師母的形象不時出現在我的腦海中。
三十多年前我到陜西師大中文系師從高海夫先生讀研究生時,師母張彩藙教授已經退休了。當時的入學面試,不像現在這樣的繁瑣,條條框框也沒這么多。面試是在高先生家里進行的,先生是那種“望之儼然,即之也溫”的人,與我談話兩個小時,先生問了我一些學習和工作的事情后便對我說:“下學期跟我讀研吧!”我聽后便知道自己錄取了,遂對先生充滿了感激之情,并且這種感激銘刻終生。那時的研究生面試,導師有一定的自主選擇權。雖然是面試,但除了詢問學術內容之外,還是有一些人文關懷,不像現在的研究生面試,師生之間第一次見面是在攝像機底下,導師不敢多問,學生也不敢多說。一切中規中矩,按照一定的程序進行,有個性的學生還不一定能夠錄取。
在高先生家中面試時,師母進來給我們倒茶。倒完茶之后,師母倒退著出去了。這是我第一次見到師母,溫文爾雅的師母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入學之后,才知道我大學時學習的《寫作教程》(1982年4月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便是師母編著的教材,如是說來,我便也算是師母的學生了。
那時候研究生招生還是采取精英式教育,導師一般三年才招一次生,帶完一屆再招下一屆。高先生胸懷寬大,淡泊名利;以“先做人,再做學問”為信念,諄諄教誨吾輩。弟子無論才智若何,皆悉心指導。課業授徒,重傳道,善解惑,因材施教,啟人心智。同門雖然才性不同,而皆各有所得。除了先生的諄諄教誨之外,師母的大家風范對我們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她以“潤物無聲”的方式也在默默地教育著我們。先生當了二十多年碩士研究生導師,一共只帶了12名研究生。招生數量雖然不多,但畢業后均成為社會的精英。同門中有的擔任高等教育出版社社長,有的成為大學教授,有的成為廳級干部。這個招生數量可能只相當于現在某些學術大咖一兩年的招生量,所以現在研究生送外賣也就不是什么稀罕事了。
陜西師大是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高等學府,在八十多年的辦學中,有著自己獨到的教書育人經驗。即使是在對研究生進行培養時,對相關的教學也并無太多的干涉,所以畢業生才會人才輩出。我們上課多是在高先生家中,當年先生招了三個研究生,而且全是男生。上課時,我們一邊聽先生授課,一般和先生抽煙喝茶聊天。在這樣的氛圍中,既學到了知識,也從先生那里學到了許多為人處世之道,所謂的學問便是在這樣的氛圍中不知不覺中做出了。
在先生家中上課時,師母經常進來給我們倒茶,隔半小時左右過來給我們把煙灰缸中的煙蒂倒掉,然后再把煙灰缸擦得干干凈凈。望著干凈煙灰缸,我們都不好意思再抽煙了。
碩士畢業后,我來到廣西一所高校任教。不久,高先生便退休了。又過了兩年,先生不幸因病去世。時值期末,我因擔任學校教務處副處長之職,不能親自去西安送先生最后一程,遂成為我的終生遺憾。忙完學校的工作后,我便專程赴西安看望師母。望著先生的遺像,不禁潸然淚下。對著先生的遺像,我向先生的遺像三鞠躬以表達自己的哀思。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師母竟然給我也三鞠躬還禮。師母這樣的大家風范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做到了,此情此景令人難以忘懷。 在此之后,有西安的學生放假回家時,我會讓他們給師母帶去一些廣西特產,以表達自己的一點孝心。師母對我和家人也比較關心,南寧發洪水時,師母會打來電話問詢一下。我女兒高考結束后,師母也會問一下錄取的情況。關懷之殷,誼同骨肉。
后來師母從雁塔校區搬到了長安校區,家中的固定電話也拆除了。隨著年齡的增加,師母的聽力在減弱,每次問候師母時只能給師母的女兒高衍大姐打電話,再由大姐把我的問候轉達給師母。即使是這樣,只要到西安無論多忙,我都要抽時間去看望一下師母。隨便聊個把小時,內心也感到無限溫暖。有時我也會帶著在西安的弟子一起去看望師母,把尊師重道的優良傳統傳承下去。
2023年秋天看望碩士時的師母張彩藙教授!(廖善維 攝)
最近幾年,去看師母時已經感覺老人家明顯地衰老了,身體狀況也大不如前,走路要靠輪椅才能慢慢移動。好在有高衍大姐的悉心照料,師母的精神狀態還不錯。除了聽力有些差之外,思維還算是比較清晰。最后一次見到師母,是在2023年9月27日晚上,時我去陜西師大開會,和高衍大姐約好后便帶著在陜西師大讀博的弟子廖善維一起看望師母。因為聽力困難,我要大聲說話師母才能聽清楚,師母的思維還是比較清晰。和我談話時,還問了其他幾位同門的情況,特別是一位多年沒有見面的小師弟,她更是格外的關心。 臨別時,師母照例要送我到門口。因腿腳不便,我極力勸阻師母不用送了,但師母仍如過去一樣,扶著輪椅送我到門口。走出十多米后,我回頭一看,師母仍然站在門口目送著我。我望著師母的身影,充滿了依依不舍之情,誰知這一別竟成永訣。
2023年秋天看望師母后與師母告別時,師母雖然腿腳不便但仍扶著拐杖送我到門口!此為最后一次見到師母!(圖為作者拍攝)
去年4月1日上午,高衍大姐發微信告訴我,師母已于昨日晚上去世,時年96歲。噩耗傳來,令我悲痛萬分。想起三十多年前第一次與師母見面,一直到最后一次與師母道別,往事歷歷在目。如今導師、師母均已駕鶴,我等弟子亦進入暮年。時光流逝,逝者如斯。而不能改變的,是我們師生之間的真摯感情。在今天教育內卷嚴重的情況下,師生之間的感情也受到現實社會的影響。撫今追昔,便令人格外懷念與導師、師母相處的美好時光。
師母享年96歲仙逝,說起來也算是高壽,按照中國傳統的說法也算是“仁者壽”了。老人家沒有所謂的豐功偉績,但能夠四世同堂,也非一般有大福之人難以享受得到。雖然師母沒有給我們上過課,但師母的高風亮節一直影響著我。師母已退休三十多年,很多后輩的學生也記不得她的名字,看似平淡的一生卻懿德長存。與那些學術明星相比,師母的名氣也沒有他們大,但師母的人格魅力卻長存我們這些弟子的心中。師母去世已過了一周年,按舊時的說法,師母算是真正地離開了我們。但只有一想到師母,我的內心仍然感到老人家就在我身邊,她的音容笑貌始終浮現在我的眼前,令人產生無限的懷念之情。師母這種人格魅力,已超越了時空限制,給我帶來終身的影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