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科幻館內,清華大學自動化系教師程振剛剛結束與本地企業的技術交流,當被詢問此行感受時,他表示:“成都的發展日新月異,尤其是城市建設、產業發展的速度讓人驚嘆。”
7月3日下午,清華大學青年教師國情研修成都實踐支隊交流座談會暨成都文創和郫都裝備制造新材料產業校地企沙龍在成都科幻館舉行。清華大學青年教師代表、成都市及郫都區相關部門領導、清華校友代表以及眾多企業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探索產學研融合新路徑。
▲活動現場
產業生態完備
科研成果轉化的理想實踐場所
“讀萬書卷還要行萬里路,這次‘成都行’對我們來說是絕佳的實踐機會,讓我們能深入產業一線,深刻學習到國家重大的戰略部署。”程振說。
在成都的這幾天,他親身體驗了成都濃厚的文化底蘊,深入了解到成都在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方面的戰略布局,特別是在打造生物產業集群方面的成果。“希望未來能與成都的企業和科研院所建立聯系,攜手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緊密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助力成都相關產業發展。”
在沙龍現場,程振與其他青年教師、企業代表們熱烈討論著如何將科研成果與成都的產業需求緊密結合。“成都在航空航天、生物醫藥、現代農業等領域的產業布局十分完備,為科研人員提供了廣闊的實踐舞臺。作為新時代青年教師,我們應將個人研究與發展融入國家需求,為推動戰略落地、助力經濟發展貢獻專業所學與青春力量。”程振說。
“三到服務”護航
企業成長躍升的強勁引擎
“公司落戶后,營收從兩三千萬元躍升至近十億元,這離不開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清華大學校友、四川川潤液壓潤滑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曹林在采訪中分享了企業的成長歷程。
他說,“政府在我們遇到經營困難時,想方設法幫我們引進推薦重點項目;在人才困難時,幫我們從清華、川大、電子科大等高校引進人才;項目有成果后,給予我們項目獎勵和支撐,搭建了很好的展示平臺。”
曹林細數相關部門的三重助力——當企業研發遇阻時,政府牽線清華、川大、電子科大等高校技術團隊聯合攻關;面臨經營壓力時,主動引薦重大產業項目;成果轉化后及時兌現政策獎勵。他還特別提到與高校的合作模式:“我們通過三種路徑實現產學研融合:聯合開發高校前沿項目、共建團隊攻克技術難關、攜手承接國家重大課題。”茶歇間隙,曹林與清華教授探討新的合作方向,他表示:“產學研的深度互動,正是成都產業生態的魅力所在。”
精準匹配需求
加速未來產業布局
“我們園區的主導產業主要是裝備制造和新材料等,產業門類比較齊全,特別是裝備制造產業優勢明顯。”成都雙創示范基地管委會副主任蔡心良向紅星新聞記者介紹郫都高新技術產業園。他提到,此次對接活動旨在回應企業的訴求,通過與清華大學相關院系的交流合作,將前沿科研成果與市場需求緊密結合,實現高效的科技成果轉化,助推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
蔡心良透露,園區近期主動對接清華的相關院系,精準匹配裝備制造、新材料等主導產業需求,推動相關技術成果轉化。“我們分三步走:先握手建立聯系,再聚焦共同目標深化論證,最終推動成果轉化落地。”蔡心良以氫能產業為例,進一步說明如何搭建轉化橋梁:“目前我們已邀請了清華的相關專家調研,并聯合東方電氣等龍頭企業深化合作,加速園區布局未來產業。”
在沙龍產研對接環節,蔡心良與清華大學教授、鏈主供應鏈企業代表進行了深入交流。“我們希望通過這種互動,推動未來產業的布局,在全國有更好的顯示度。”蔡心良表示,接下來將進一步深化與清華大學的合作,圍繞共同點進行概念論證和進一步對接,長期開展互動,讓更多的清華科技成果在成都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紅星新聞記者 方舟
編輯 歐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