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偏見:中醫在漸凍癥治療中的獨特價值
“中醫不如西醫”的論斷,實則是將復雜醫學問題簡單化的認知偏差。在漸凍癥這類世界級疑難雜癥的治療中,中醫以整體觀與辨證論治為核心的治療體系,正展現出不可替代的優勢。
漸凍癥屬中醫“痿證”范疇,其病機涉及肝腎陰虛、脾胃虛弱、血瘀絡阻等多重證型。中醫治療并非針對單一癥狀,而是通過六味地黃丸、參苓白術散等經典方劑調和臟腑功能。如肝腎陰虛型患者,中醫以左歸丸滋補腎精,同時配合清燥救肺湯清肺潤燥,這種“方藥+方藥”的立體干預,在改善患者肢體無力、肌肉萎縮等癥狀方面,已積累大量臨床案例。
西醫治療漸凍癥以利魯唑、依達拉奉等藥物為主,其作用機制聚焦于延緩神經元死亡。但這類藥物僅能延長患者3-6個月生存期,且存在肝功能損害等副作用。相較之下,中醫通過真武湯溫陽利水、附子湯溫經止痛,配合食療方案如牡荊葉與青蒿葉炮制黑豆,形成“內服+食療”的綜合方案。臨床數據顯示,接受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漸凍癥患者,其日常生活能力評分較單純西醫治療組提高,肌肉萎縮進程延緩。
中醫治療漸凍癥的優勢更體現在對疾病全周期的干預。在疾病早期,中醫通過滋補肝腎、益氣養血治法,可延緩向重癥發展的速度;在中期,以活血化瘀、通絡開竅之法改善患者吞咽困難、呼吸肌無力等癥狀;至晚期,通過扶正固本治療減少并發癥。這種“治未病”理念與疾病分期相結合的策略,恰是中醫“整體動態調理”的生動實踐。
現代醫學對漸凍癥的認知仍局限于運動神經元變性,而中醫從“腎主骨生髓”“脾為后天之本”理論出發,將治療視野擴展至全身機能調節。這種以人體為有機整體的治療思路,為攻克世界性醫學難題提供了新范式。當我們在評價中西醫時,更應看到二者并非對立,而是互補的醫學體系——中醫在漸凍癥治療中的實踐,正是對“偏見”最有力的反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