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熊芳雨6月30日報道:“七一”前夕,行知讀書會精心策劃了一場紅色文化主題活動,為廣大觀眾帶來了一場深刻而富有內涵的精神盛宴。此次活動特別邀請到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古籍研究所所長方笑一,他做客行知讀書會,以獨特的視角和深厚的學術功底,從黨史的角度深入解讀毛澤東詩詞,帶領觀眾一同領略詩詞中蘊含的革命情懷與文學魅力。
毛澤東一生創作了眾多詩詞,這些詩詞不僅是他個人情感的抒發,更是中國革命和建設歷程的生動寫照。其中,生前審定并發表,以及身后經中共中央審定發表的共42首;生前審定但未發表,身后經中共中央批準發表的有25首;后來陸續發現的還有11首。在這些詩詞中,詩有43首,詞35首 ,創作時間跨度極長,最早可追溯到1915年5月的《挽易昌陶》,最晚的是1973年8月5日的《讀呈郭老》。
毛澤東的詩詞與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成長緊密相連,與革命和建設事業中的艱難曲折息息相關。講座中,方笑一教授通過對具體詩詞的精彩解讀,生動地展現了毛澤東在不同歷史時期的革命精神與思想情感。比如,贈詩“縱宇一郎”羅章龍的《七古·送縱宇一郎東行》,其雄渾博大的意境,充分展現了五四運動爆發前,有志青年心懷理想的精神風貌;《沁園春·長沙》里“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豪邁發問,深刻反映出青年毛澤東對國家命運的深度思索;《菩薩蠻·黃鶴樓》中“心潮逐浪高”,在蒼涼中盡顯堅定,揭示了大革命陷入低潮時毛澤東內心的復雜心境;《采桑子·重陽》里的“戰地黃花分外香”與《菩薩蠻·大柏地》中的“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則以樂觀豪情,彰顯了毛澤東在逆境中的革命自信。
方笑一教授還特別提到毛澤東身處逆境時創作的詩詞,像《清平樂·會昌》里的“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盡顯從容、悠閑與自信,洋溢著對革命前途的堅定信念。而“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不周山下紅旗亂”“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钡戎幐鑴倮闹娋洌浅錆M了鼓舞人心的力量。
行知讀書會由寶山區大場鎮文化中心、閻華工作室、上海人民出版社市場部主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