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尼米茲”號航母在西太平洋航行。圖片來源 美國海軍
綜合編譯 韋蓋利
中東局勢復雜多變,令美國海軍的戰備能力面臨嚴峻考驗。新一輪以伊沖突爆發后,美國海軍命令50歲高齡的“尼米茲”號航母離開亞太水域前往中東增援,“尼米茲”號及其護航艦艇由此成為2023年以來美軍在中東部署的第5個航母打擊群。
美國海軍學會(USNI)新聞網提供的數據顯示,2023年10月7日至今,美國在紅海和阿拉伯海對也門胡塞武裝采取威懾行動,導致美軍中央司令部管轄區域對航母打擊群的需求增加,美國航母在中東的部署時間占比從2023年的8%躍升至去年的41%。
現在,受以伊沖突影響,美國航母或將迎來一段更加忙碌的時光。此前,“卡爾·文森”號航母戰斗群已經在中東水域執勤近兩個月,直到美國政府于5月暫停對胡塞武裝的空襲。不過,五角大樓隨后延長了“卡爾·文森”號的部署時間,這也從側面顯示,華盛頓從未將武力選項排除在解決伊核問題的框架之外。另據美國國防部消息,美軍最新的“福特”號航母也在橫渡大西洋,可能經地中海與另外兩艘航母會合。
美國軍方人士證實了向中東增派航母的計劃,但并未透露這幾個航母打擊群將在中央司令部轄區內執勤多久。自2020年起,從美國西海岸出發的航母的平均部署時長為186天。截至6月中旬,“卡爾·文森”號的部署時間已經超過210天。
盡管如此,中東水域還是很少出現兩艘乃至更多美國航母“同框”的場面。在“卡爾·文森”號和“尼米茲”號之前,“杜魯門”號航母戰斗群也參與過旨在維護紅海航運安全的“繁榮守護者”行動,該艦不久前已經返回美國本土休整。上一次有兩艘美國航母同時部署在中東還是2024年9月,彼時,“林肯”號與“羅斯福”號協同執行任務。
與其他幾艘航母不同,近日增援中東的“尼米茲”號原本是部署在太平洋方向的。以往,中東地區的大部分任務由部署在美國東海岸的航母承擔,來自西海岸的航母偶爾也會經印度洋前往中東,它們不僅要應對胡塞武裝,還要對地區內的其他潛在目標施加威懾。有美軍官員坦言,這會導致航母編隊無暇顧及太平洋方向的任務。
美國海軍的兩棲攻擊艦有時也會作為“準航母”出場。資料顯示,“巴丹”號兩棲攻擊艦和“卡特·霍爾”號船塢登陸艦曾于2023年8月進入波斯灣。同年10月巴勒斯坦與以色列爆發新一輪交火時,“巴丹”號正在霍爾木茲海峽,防范伊朗的意圖十分明顯。
從2021年年底開始,以美國東海岸為基地的航母主要在中東和地中海執行任務。美國從阿富汗撤軍后,中東經歷了一段相對平靜的時期,波斯灣和紅海難覓美軍航母打擊群的蹤影。截至2025年的數據顯示,美國東海岸的航母平均每次部署8.7個月,延期部署需國防部長批準,西海岸的航母平均每次部署6.9個月。
USNI指出,如果“福特”號在幾周內進入印度洋,那么美國海軍部署在東海岸的4艘航母中,只剩下“喬治·H·W·布什”號沒有在中東執勤;部署在西海岸的7艘航母中,4艘有過在中東部署的經歷,僅有“約翰·斯坦尼斯”號眼下正在進行中期維護。
兩棲作戰力量方面,美軍的兩棲戒備大隊和海軍陸戰隊遠征部隊都存在兵力缺口。以美國東海岸為基地的這兩類單位通常會在美軍歐洲司令部和中央司令部轄區內活動,外界尚不清楚近期是否會有搭載海軍陸戰隊的兩棲艦從美國本土部署到中東。
頻繁的海外部署加劇了美軍主戰艦艇的損耗。更嚴重的問題在于,這種損耗往往無法通過維修保養減輕或消除。去年12月,美國政府問責局的一份調查報告指出,兩棲艦艇的維護檢修頻遭延誤和取消,導致海軍陸戰隊無法按計劃訓練和部署。
這份報告提到:“艦艇本身狀況糟糕和維護延誤,對兩棲艦隊的可用性產生了負面影響。近年來,美軍在未向國會國防委員會提交豁免程序前,多次自行決定將快達到服役年限的艦艇退役,此類決策導致關鍵維護被擱置,艦隊的戰備水平進一步惡化。”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