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國有句老話,“勿謂言之不預。”
特朗普在4月9日宣布的“對等關稅”寬限期,即將于7月9日到期。
滿打滿算倒計時也就剩下10天,歐盟、日本、韓國、印度等國都在加緊與美國之間的談判。
中國明確態度,發出嚴正警告:“任何國家不得以犧牲中國利益作為與美國交易的代價。”
為什么中方在此時寧愿“把丑話說在前頭”,也要給這些國家劃明紅線?
午夜零點剛過,美國總統特朗普的Truth Social賬號突然更新:“我們剛剛獲悉,加拿大是一個非常難以進行貿易的國家……”他指責加拿大對美國農民征收高達400%的乳制品關稅,并宣布對美國科技公司征收數字服務稅是“對美國直接和公然的攻擊”。
帖子最后一行字如刀鋒般銳利:“特此終止與加拿大的所有貿易討論,立即生效。我們將在未來七天內告知加拿大與美國開展貿易將支付的關稅。”
就在特朗普對加拿大“掀桌子”的幾小時前,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還在向媒體釋放樂觀信號:政府“預計很快與10個主要貿易伙伴達成協議”。
短短24小時后,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發出嚴正警告:“中方堅決反對任何一方以犧牲中方利益為代價達成交易,換取所謂關稅減免。如果出現這種情況,中方絕不接受,將堅決予以反制!”
兩大強國的接連發聲,讓全球貿易戰場硝煙彌漫。距離美國設定的7月9日“對等關稅”90天暫停期截止日僅剩10天,世界經濟格局正面臨重新洗牌!
名為“對等”,實為施壓
“協議”草案中,美方慣用“第三國條款”,幾乎所有附加條件的矛頭都指向中國。
簽署國對部分中國商品設置準入門檻,或附加源頭監管,甚至配合限制中國產業品的再出口。
面對這種打著公平旗號的霸凌方式,中國不再沉默。
6月28日的發布會上,中國商務部發言人:
“若有國家以犧牲中方利益換取關稅減免,中方絕不接受,將堅決予以反制。”
這是一道清晰的紅線。
一些國家在利益面前正在動搖,是否愿意承擔觸碰中國底線的后果。
中方的態度已非常明確:國家利益,不是討價還價的籌碼。
特朗普在4月9日宣布的"對等關稅"90天暫停期只剩最后10天了!歐盟、日本、韓國、印度等國都在爭分奪秒地與美國談判,希望能在7月9日大限來臨前達成協議。
如果沒有,等待他們的將是高達20%至50%的懲罰性關稅,這對依賴出口的國家來說簡直是災難性的打擊。
據彭博社透露,特朗普政府的貿易代表在談判中明確要求這些國家針對中國制造業采取限制措施,包括對華加征關稅、限制轉口貿易等,以換取美國解除關稅。
這不就是典型的"拉一個打一個"策略嗎?
歐盟在妥協與反擊間搖擺
現在,火已經燒到了歐盟、日本、韓國和印度的腳下。他們的每一個動作,都成了北京判斷局勢的風向標。
歐盟是最難啃的骨頭。美國的關稅大炮已經瞄準了歐盟七成的對美出口。眼看大限將至,歐盟內部自己先亂了陣腳。
德國和意大利有點想妥協。他們傾向于接受一個10%的基準關稅,先保住自己的汽車和機械產業再說。畢竟,飯碗比面子更重要。
但法國總統馬克龍態度強硬,咬死了零關稅的目標不松口。他認為,一旦退讓,就是對美國貿易霸凌的縱容,歐盟必須準備對等報復。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一邊說著“談判有進展”,一邊已經把一份價值1160億歐元的報復清單拍在了桌上,上面赫然列著波音飛機、美國汽車和農產品。
而已經脫歐的英國,則成了一個活生生的警示案例。它第一個和美國簽了臨時協議,接受了百分之十的基準關稅。但魔鬼藏在細節里,協議里有一條含糊不清的“第三國貿易審查條款”。
條款沒點名,但所有人都知道,那個“來源可疑”的第三國,說的就是中國。這等于是在英國頭上安了一個監控器,隨時準備掐斷中國商品的轉口渠道。
北京已經通過外交渠道向倫敦表達了“嚴重關切”。英國的遭遇,恰恰坐實了中國的擔憂:美國的橄欖枝上,往往涂著毒。
日本的強硬還能撐多久?
目光轉向東方,日本這次一反常態,表現得相當強硬。他們的核心訴求很直接:必須徹底取消日本汽車的關稅。
日本人的底氣在于,他們在美本土投入了巨額資金,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用高關稅打擊這樣的“自己人”,實在說不過去。
然而,強硬的姿態在倒計時的滴答聲中,似乎也開始動搖。有風聲傳出,東京內部正在討論,是不是可以接受一些附加條件,來換取汽車關稅的豁免。
更值得玩味的是,日本正盤算著和美國加深稀土供應鏈的合作。稀土,是高科技產業的“維生素”,也是中國手里的一張王牌。
如果日本真的選擇在這個極度敏感的領域,配合美國的“去中國化”戰略,那它今天所謂的強硬,還能剩下多少?它會不會在高壓之下,最終選擇拿中國的核心利益去交換?這成了最后關頭最大的變數。
印度會是第一個“交投名狀”的國家嗎?
在所有談判方里,印度最讓人警惕。
美印之間的談判進展快得驚人,美國高官甚至用“幾乎完成”和“里程碑意義”來形容。這背后,是兩國一拍即合的戰略算計。
對印度來說,抱緊美國大腿,是實現其“印度制造”強國夢的重要支撐。對美國來說,印度是它“印太戰略”里圍堵中國的關鍵棋子,更是它實現全球供應鏈“去中國化”的完美替代品。
雙方各取所需。
盡管印度在農產品市場開放等問題上還有些扭捏,但它已經被普遍視為最有可能在美國的威逼利誘下,簽署一份包含“賣華條款”協議的國家。
這正是中國發出嚴厲警告時,心里最擔心的事。
中美之間的秘密溝通
然而,就在全球都以為中美已經徹底撕破臉的時候,一條消息悄然傳出。
六月初,中美經貿團隊在倫敦進行了一場閉門會談。雙方確認,中方將依法審批管制物項的出口申請,而美方則會相應地,取消一系列對華限制措施。
外界猜測,這些措施可能包括部分高科技產品的出口管制,甚至是針對中國留學生的簽證限制。
這個進展,像是在緊繃的棋盤上,輕輕挪動了一枚棋子,瞬間改變了整個棋局的氛圍。它告訴全世界:中美之間,還沒到不死不休的地步,合作的門縫依然存在。
中國選擇在這個時間點,向全世界劃下紅線,時機堪稱精準。
這既是警告美、歐、日、印,告訴他們交易的底線在哪里。也是一句忠告:美國遞過來的那杯酒,很可能是毒酒,喝下去非但解決不了眼前的問題,長遠看,還會葬送掉自己真正的戰略自主。
最后的倒計時已經開始,每一分每一秒都可能改變棋局的走向。這不僅是關稅的倒計時,更是每個局中人戰略定力的終極考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