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經濟格局下,新質生產力正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關鍵力量,它不僅重塑了經濟發展的內在邏輯,更逐步改變了企業的競爭規則與發展模式。在致同舉辦的“破局·立勢·共生——民營經濟新質躍遷的多維賦能”媒體分享會上,致同咨詢交易支持服務聯席主管合伙人劉波,憑借其對行業的深刻洞察與豐富實踐,深入剖析了民營企業突破發展瓶頸的創新路徑,為民營企業實現從“生存競爭”向“價值創造”的戰略跨越提供了極具前瞻性的思考。
劉波認為,民營企業要實現突破,必須依靠四大驅動力:技術、數據、協同和政策。技術驅動方面,企業應從“追趕式創新”向“引領式突破”轉變。以寧德時代為例,其在電池技術上的突破,無疑是技術引領的典范,為整個行業樹立了標桿。數據驅動則強調生產要素的智能化配置與全流程優化,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廣泛應用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協同驅動著重于構建開放協同的產業網絡,華為鴻蒙生態的蓬勃發展以及福耀玻璃產業鏈的高效協同,都是這一理念的成功實踐。政策驅動則通過制度創新與市場準入松綁等措施,為企業營造寬松的創新環境,助力企業釋放創新活力。
另外,技術融合的趨勢也愈發明顯。在“AI+生物技術”“量子計算+材料科學”等前沿領域,交叉應用不斷涌現,這不僅降低了研發成本,還顯著提升了創新效率。同時,全球化與本地化相互促進,部分民營企業積極“走出去”,重塑區域產業鏈,拓展國際市場份額;而那些扎根國內、深耕本土化創新的企業,也將推動本土化創新中心的崛起,為國內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產業邊界的模糊化加速了傳統制造向服務化轉型的步伐,跨界生態競爭逐漸成為市場競爭的新常態。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企業在“走出去”的路徑選擇上必須更加多元和靈活。劉波指出,全球化是企業的戰略選擇,而非單一方案,企業應根據自身定位和戰略目標選擇合適的路徑。他總結了三類典型策略:市場拓展型企業注重渠道建設,通過拓展市場渠道,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場份額;資源獲取型企業側重并購核心技術,通過戰略并購獲取關鍵技術和資源,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風險對沖型企業則通過供應鏈多元化分散風險,確保企業在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中穩健發展。企業應構建系統化的出海戰略,統籌市場進入、資源配置和風險管理,實現穩健發展。
總之,新質生產力的崛起為民營經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民營企業應緊跟時代潮流,充分利用技術、數據、協同和政策四大驅動力,積極探索創新路徑,實現從“生存競爭”向“價值創造”的戰略跨越。同時,企業應積極擁抱全球化與本地化的發展趨勢,構建多元化的“走出去”戰略,提升數據治理能力,以提升自身競爭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