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冷!臨床醫學馬上就和土木一桌了!
2025年各大名校的臨床專業竟然遭遇集體爆冷,最低投檔位次出現明顯下跌。
注意,我這里說的是位次,而非分數。
分數每年會因為考試難度不一樣有所變化,位次的變化才能更直觀看到臨床醫學專業爆冷。
中山大學:臨床醫學專業組最低投檔位次從 2022年的4778名跌至 8536名,降幅近4000名
山東大學:五年制臨床醫學錄取位次下降3000+名,八年制也下滑近
1000名。
浙江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8年的制也比去年降了369名。
清華大學去年最低位次號59名的熱門專業,今年在錄取縮減1人的情況下,位次號下滑至256名。
北大醫學部:在江蘇的臨床 5+3錄取位次從2024年153 名降至 512名。
蘇州大學:臨床醫學5+3專業錄取位次暴跌2000名。
還有溫州醫科大學等等……
以上這幾所大學的醫學部都是所在省份的明星專業,基本上能考上的都是天之驕子,像中山大學是廣東省醫學專業殿堂,浙大北大清華醫學部就更不用說了,頂級的學子都搶著上。
最搞笑的是,獸醫專業比臨床醫學的分還高,治動物比治人的待遇還好。
現在高考生看到臨床專業跟看到鬼死似得,都在勸趕緊避開。
我在網上還看到各種吐槽臨床專業的帖子,有的學生發現自己被臨床專業錄取之后,感覺這輩子完蛋了,評論區全都是勸她趕緊逃離的言論。
從評論區可以看地出來,大家之所以逃離醫學專業,就是因為畢業后普遍:
學制長(普遍8年以上)+拿最低的錢+干最苦最累的活,學識和收入的不對等。
這是一門全方位能力卻都被極高要求,可是反饋卻很低而且道路很漫長,簡單來說就是要求最高,卻賺的最少的,可以說是非常反人類的一門專業。
不過可能有的人就懵了,今天醫學專業遇冷是出乎很多人意料的,畢竟在大眾的眼里,醫生可是妥妥的高收入人群啊,社會地位又高,身邊的醫生朋友都格外受尊重。
只能說,醫療行業早就今時不同往日了,臨床醫學盛宴已過。
長周期、多吃苦、高收入、越老越值錢,的邏輯被打破了。
90年代到2015年之前,當醫生都是非常賺錢的,在當時,有技術的醫生非常緊缺。他們的“工資+獎金+灰色收入”一般是當地平均收入的3-5倍。
那些年,婦產科紅包都收到手軟,放一個支架就有一兩千的回扣,科室獎金動不動就幾萬塊,更別說醫藥代表跟在屁股后請吃請喝了,情緒價格爆表。
加上“醫生”這一職業特有的人脈光環,盡管當醫生很苦,要熬資歷,熬夜班,但非常值得。
但后面隨著醫療反腐,集采,DRG,規培、三明醫改等等,不斷削弱醫生的收入。
如今稍微好一點的醫院,進門就是碩士起,三甲基本都是博士,還卷的要死。
想想本科5年,碩士+博士5-7年,規培3年,據說大部分醫院內部還有各種派系斗爭,比甄嬛傳還精彩。
小心翼翼的熬著,哪怕做到頂級年薪限制在30萬以內。有這學歷和魄力,干啥不比當醫生強呢。
加上這兩年出現各種學閥事件,對于科研資源的壟斷,普通的醫學生越來越難獲取到從來的收入和社會地位。
以前熬20年,熬成了老醫生,那真是越老越值錢;
現在熬20年,熬成了老醫生,嘿,這個月醫保超了哈,罰款罰款。
大家就對醫生濾鏡一夜之前全碎了。
還有啊,我們是帶有一定公益性的醫院,提供比肩發達國家的高端醫療服務,還能報銷。
這種公益性的性質就注定了,醫生很難從明面上賺到很多錢,灰色那一塊打掉了,收入就開始直線下降。
很多人沒注意到,我們國家現在其實一點都不缺醫生。
根據衛健委公布的數據,2023年,全國執業醫師478.2萬人,每千人執業醫師為3.40人,基本上已經處于發達經濟體的規模。
從數量上講,中國目前已經不缺醫生。
加上城鎮化也基本到頭了,未來新醫院的建設數量只會越來越少,醫生不像其他行業,基本上一做就是一輩子,流動性也低,對于新醫生的需求量肯定是減少的。
今年醫學專業的爆冷,其實也是市場的一種自我調節行為,行業人才飽滿,收入低,年輕人自然就會遠離這一行業。
醫生這個專業,精英家庭不愿意學,普通家庭不敢學。
以前只有中產這個群體為了維持社會地位,會讓孩子去學醫,現在這個群體也退縮了。
最后:
不過很尷尬的是,今年香港16位狀元,有8位選擇了醫科。
同樣是醫生,在香港卻有著“星球人”“月球人”的稱號,意思是頂級的醫生一個月即可賺100萬,甚至一周一百萬。
如果你實在對醫學感興趣,但又想賺錢的,可以看看別的地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