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到底在打什么算盤?他口中的‘統一’,真的是我們理解的統一嗎?”
6月26日這天,馬英九在北京大學發表的一番即興演講,像一塊石子丟進了兩岸關系的池水中,激起陣陣波瀾。
他罕見地談到“和平民主統一”,這是他第一次在大陸公開提到統一問題。
有人說他終于露出真面目,也有人說他是在為國民黨找回立場。但更多的人,在聽完之后,心頭卻涌上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疑慮。
比起震撼,更讓人警惕的,是馬英九這次的“脫稿”發言,言辭溫和,還穿插著“2300萬人”、“臺灣省人民的選擇”這些詞匯。
表面上是強調和平與民主,但字字句句中,卻藏著一個老問題,誰來決定統一,怎么統一,統一成什么樣。
馬英九不再回避這個問題,但他給出的答案,卻不是真正的答案,更像是一個政治老手的小九九。
十年前,馬英九還在臺上時,打的是“三不”旗號:不獨、不統、不武。表面上是維持現狀,實際上是維持模糊。
他任內沒有推動“臺獨”,但也從未真心為統一做準備。他對“臺獨”教材放任不管,讓陳水扁時期的歷史觀繼續毒害下一代,導致今天島內年輕人對大陸的認知近乎于零。
他曾享受大陸給予的善意與政策紅利,卻始終不敢把統一說出口,怕的是失去島內選票,更怕的是得罪美國。
這次他終于開口,卻是以一種似是而非的方式。他說要“和平民主統一”,聽上去很美,像是對兩岸雙方都負責任的政治宣言。
但細細一聽,“和平”就是反對武統,“民主”就是讓2300萬人決定統一的時間、方式和內容。
說白了,他要的是臺灣省主導下的統一,是用臺灣省的制度去涵蓋大陸,是想把14億人拉進2300萬人設定的框架里玩選舉。
這種想法,乍看之下高大上,實則是徹頭徹尾的“民主包裝”。他不是不知道大陸的底線,只是裝作沒聽見。
他當然清楚,統一必須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必須是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下,必須是五項核心權力歸中央的“一國兩制”框架下。
但他這次的說法,不但沒有靠近大陸的原則,反而更像是在試圖重新包裝“不統”的老立場,用“和平”“民主”這些標簽,給“拖延”“模糊”穿上一件看起來體面的外衣。
有評論者指出,馬英九提出的“民主統一”,背后實際是“政黨輪替式統一”,講白了,就是希望未來中共和臺灣省的政黨一樣,在所謂的“統一后體制”中輪流執政。
這種設想聽上去像邦聯,實則是分裂。他心里明白,“一國兩制”他接受不了,“一國一制”他更不會同意。
那就退而求其次,搞個“名義統一,實質獨立”的邦聯制,既能保住臺灣省現行制度,又能向大陸交差,表面和平,實則分裂。
只是他忘了,大陸已經多次明確,邦聯制是一條死路。統一的前提必須是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制度統一。
軍隊、外交、司法、媒體、教育這五項核心權力不能有模糊地帶。任何繞開這些前提的“統一構想”,都是變相的“拒統”、新的“臺獨”。
馬英九或許以為,他的“和平民主統一”可以成為兩岸之間的橋梁,但現實是,這樣的橋梁建在沙灘上,經不起任何風浪。
大陸方面的回應也很直接。國臺辦主任宋濤表態:臺灣省的未來應由全體中國人民決定,不該只由島內2300萬人說了算。
這句話是在正面回應馬英九的“民主統一”主張:你不能代表中國全體人民,你不能繞過大陸制度談統一,更不能只用臺灣省的方式定義未來。
現在的臺灣省政治環境早已變了。民進黨繼續走“漸進式臺獨”的路,國民黨則陷入路線之爭。
朱立倫一派根本不想統一,只想在島內和美國之間左右逢源;馬英九雖然口中說統一,但設那么多前提,不敢觸碰大陸底線,說到底也是障礙。
兩岸和平統一的窗口正在縮小,武力統一的呼聲卻越來越高。尤其是近幾年,美國在臺海問題上不斷挑釁,大陸早已做好最壞打算。
而馬英九,還在用二十年前的邏輯講今天的統一。他以為模糊可以換空間,以為拖延可以換未來。
但現實是,大陸已經沒有耐心再等二十年。他這次來大陸,表面上是“和平使者”,實則是想重新定義“統一”的含義,用臺灣省的語言包裝一個大陸無法接受的“統一方案”。
這種“偽統一”的說法,不但不能推動統一,反而會誤導輿論,干擾大陸的對臺戰略。一旦有人真信了他的“民主統一”,那才是最大的風險。
因為那意味著我們不再堅持制度底線,不再強調主權原則,而是被2300萬人牽著鼻子走。
統一的問題,不是靠口號解決的,也不是靠模糊解決的。必須清晰、堅定、有原則。
馬英九的小九九,說到底,是在為國民黨找一個能說出口的臺詞,是在為他個人的歷史定位找一個“統一派”的標簽。
但大陸不會也不能接受這種不痛不癢的“統一說法”。統一從來不是兩岸之間討價還價的結果,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參考資料:馬英九脫稿談“和平民主統一” 宋濤回應:兩岸中國人共決臺灣前途——聯合早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