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后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徐 來 編輯|徐 來
《——【·前言·】——》
這頂帽子售價,才 40?美元,在美國搶斷貨,一家義烏小廠一年賣上億,背后故事比你想得還精彩。
義烏小廠崛起,從技校老師到帽子玩家
江泳滔原本是個技校老師,教服裝設計,課堂上做帽樣改版,沒想過帶團隊賣貨。
妻子一句“想當老板娘”,他才踏進義烏帽城。
起步很樸素,他租個10平米辦公室,電腦連上淘寶,小批量掛在平臺測試反響,那會兒每款帽他能熬夜改好幾輪,調整尺寸、選面料、拆線再縫。
2015年,他把目光投向戶外功能帽,太陽帽、漁夫帽、登山帽,哪個防曬、哪個好干快干,他都試著上架。
店鋪雖然小,卻穩步成長,訪客三個月翻三倍,月銷增長明顯。
與此同時,義烏帽業正經歷轉型,全市1600多家帽企,小作坊多但競爭激烈。
江泳滔看準機會,決定從打樣起家,逐步建立自產鏈條。
2016年,他在火車站附近租下一條街廠房,配上六條流水生產線。
那時候,他經常凌晨三點下廠勘查生產線,面對噪音、粉塵、原料斷供,他一個人帶著工人跑供應商接貨。
生產線上的問題解決了,成本控制下來,帽子出品一次性上10萬頂,成本穩定在30元人民幣以內。
他也不只是制造帽,更研究戶外痛點。
夏天美國戶外工人、護林人、中東農場主需要孔位、擋雨、遮陽功能齊活的帽子。
他和團隊對比美國產品,一版版打樣,調整風格、顏色、功能,直到帽子戴上穩、不滑,也不悶。
2018年,他把帽子投到速賣通和亞馬遜,起初訂單零散,美國、加拿大加幾個買家測款。
過了半年,單店平均月銷幾千頂,營收穩定。
他慢慢意識到:這是個風口。
40?美元太陽能風扇帽問世,爆款一出瘋搶
幾乎同期,美國酷暑季來得猛,51度高溫下,空調帽成了熱門視頻話題,江泳滔從中看到機會。
團隊根據帽型改線路,加個太陽能板,插個USB口,三檔可拆風扇。
第一版樣品落地時,他調到廠里測試。
把插風扇的那圈孔位擺成可拆快裝、接觸好、轉速穩,然后試戴實驗,對著風機把100公里風速體驗給工作人員體驗,人累一天都舒適。
反復調試后,他掛在平臺定價 39.99?美元。
頁面定位明確:戶外工作、農場、建筑、露營適用。
圖片和視頻拍得直觀,太陽板吸光,風機轉速快,三檔切換、待機兩小時,信息清晰,一看就懂功能。
出乎意料,上架28天,賣出 1.11 萬頂,營收 320 萬人民幣,訂單直接堆到下個月。
這一波銷售數據出現在36氪、新浪財經報道首頁。
平臺統計顯示,單品熱銷力量直接拉動店鋪整體翻三倍。
隨著視頻火,他店鋪收到來自美國50個州的訂單,短短一個月銷售突破 336 萬人民幣,平臺后臺直通補貨不斷,毛利潤超過 100 萬。
這一切來得太快,美國倉庫在洛杉磯、芝加哥拉起小堆,發一天頂,利潤幾百元一頂。
快遞時效一周左右,客戶反饋收貨不慢,銷售過億在望。
米樂帽城的人驚了,這種“義烏帽能火全球”的事,過去只聽說沒見過,他們打聽價格,驚訝售價,覺得他虧本。
江泳滔說:“不給點面子,咱就這成本能忍嗎?”
他強調,從材料選型、生產批量、訂單合同、外倉配發、媒體傳播、售后評價,所有節點都全流程控制、快速響應。
他用時半年把全鏈條打通,用一年收回成本。
供應鏈一打通,流量就直接轉訂單
爆款出來,生產立刻跟不上,訂單鋪天蓋地壓進來,倉儲、出貨、質檢都得提速。
江泳滔沒慌,反而一頭扎進工廠車間,從包裝車間一路跑到風扇倉。
這不是第一次應對高壓訂單。
早在2018年,他賣防曬披肩帽的時候,就遇到過類似局面。
那次靠人手堆訂單,熬了半個月才交貨。這回他要換方式,不靠人,靠鏈條。
帽體部分早已在義烏本地固定三條流水線,調風扇零件是關鍵。
他緊急調集老供應商,把原來的三檔風扇改成模塊化快裝,太陽能板也統一切割接口,做到任何一個員工只需一把螺絲刀就能完成裝配。
這樣一來,原來一天只能出貨300頂,直接翻到日出千頂,工廠晝夜連軸,貨車進出不間斷,連食堂都改夜宵檔。
發貨不再靠國內單倉,他啟動之前在美國備過的小倉庫資源。
芝加哥和洛杉磯的兩家第三方倉儲公司緊急協同,把現貨分撥,客戶下單兩天內發貨,物流時效壓進48小時以內,退貨率降到個位數。
社交媒體那邊也沒斷,TikTok小組,開始重點推這款太陽能風扇帽,定向投放到加州、德州、亞利桑那等高溫地區,視頻腳本全是生活場景——裝空調、割草坪、跑高速、野外勘測,每段視頻30秒,結尾固定加一條購買鏈接。
江泳滔沒去拍直播,也不露臉。
他說:“人火不如帽火。只要貨真、物流快、評價好,我躲在后頭都能賺錢。”
很多人問他怎么做到“義烏帽能賣40美元”。
他指著屏幕說:“你看美國超市里一個遮陽帽多少?這帽多了電扇、還有太陽能模塊、風量可調,它該賣40,不貴。”
關鍵不是靠便宜搶市場,而是靠功能占據使用場景。
這是義烏老電商人最清楚的邏輯,低價只是起步,能不能撐得住,就看供應鏈有沒有自己的節奏。
產品升級也跟上了,夏天版本剛賣完,冬天款緊接著上架:帽子帶USB暖風、護耳護頸、防水發熱材質。
一整年都不斷貨,全年可循環運營。
這就是義烏廠家的底氣,靠一套產品系統,在不同市場長線走。
一頂帽子背后的“義烏邏輯”
40美元的帽子火了,不只是因為帽子,而是這背后那套讓人看不見的系統。
義烏這個城市擅長干一件事——把一件普通的商品,變成一套出口打法。
從帽子到雨傘,從毛巾到手機殼,只要找到市場節點,馬上有人能設計、能打樣、能做視頻、能對接跨境倉。
森外帽業不是第一家,也不是最后一家,它只是這個系統里動作快、轉得穩的一個玩家。
義烏全市超過1600家帽企,分布在北下朱、后宅、稠江等片區。很多企業只有五六十人,設備不多,單量不大,但反應快。
一個熱搜詞、一段視頻、一個熱門品類,他們就能一周出樣,兩周上線。
像江泳滔這種能拉出六條線、自己建海外倉、自己下單自己發貨的,其實只占極少一部分。
真正把一頂帽子做成億級體量的,是上下游鏈條的聯動能力。
你看到的是帽子火,你沒看到的是外包裝工廠,夜里趕印條碼、風扇廠轉班加模具、義烏港口快件打通美國清關通道,這才是義烏的實力所在。
營銷是點火,供應鏈是油箱,跨境平臺是公路,義烏人是司機。
誰的手穩、誰的心細、誰的車快,誰就能把一頂40美元的帽子,變成1000萬美元的生意。
美國人搶帽子的消息上了外媒。
外網Reddit、X平臺討論區里,有人專門貼出帽子圖片說:這東西解決了我熱暈頭的問題。還有人轉發視頻給同事,留言“我們倉庫都該人手一頂”。
江泳滔不解釋這個過程。
他在采訪中說了一句簡單的話:“我們是做帽子的,不是講故事的講,得再多,不如客戶買一頂戴上去曬曬太陽。”
對他來說,一頂帽值不值40美元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不能用,能不能回單,能不能過年再下訂單。
義烏人做生意就是這樣。
今天一個40美元帽子火了,明天可能是個會轉風的傘、能充電的坐墊,后天再換成太陽能圍巾。
只要客戶買,義烏就有人做。只要有人做,總有人能做到最好。
這是義烏邏輯,是義烏速度,是義烏人三十年,摸爬滾打出來的生意直覺。
你以為他們在賣帽子,其實他們在賣時間、效率、服務、體系和習慣。
他們把帽子做成生意,也把生意做成系統。
參考資料: 新浪財經《太陽能風扇帽美國爆火,義烏廠商訂單爆表,江泳滔年入超億》2024年6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