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世界上第一架服役的隱身飛機,即便是B-2在它面前,也得叫聲叔。美國人是怎么研制出F117“夜鷹”攻擊機的?
和其它的戰爭機器一樣,先要有理論,然后才能出裝備。諷刺的是,美國人對付蘇聯的利器,底層邏輯居然就是蘇聯人自己提出來的。
上個世紀60年代,雷達技術已經發展的很好了,當時美蘇都在思考如何降低飛機的雷達正面反射面積,但是絲毫沒有頭緒。
當時的主流科學界有一個錯誤的認知,即物體電磁波的反射,與它的表面積大小是正相關的,戰機的表面積越小,它的雷達探測率就低。不過,隨著噴氣式發動機的普及,戰機的尺寸不可避免的增大,它要裝雷達,還要攜帶更多的燃油。
既然隱身搞不定,那就在高空高速上拼命的卷,美蘇很多二代機,包括戰略轟炸機,速度飛的都很快。
這時,一位31歲的年輕小伙彼得·烏菲莫切夫在研究邊緣波時發現,可以利用波的繞射和散射來減少雷達的探測概率。他把這個發現寫成論文,發表在了雜志上,但并未引起蘇聯航空工業的重視。
他的理論本質很簡單,雷達探測飛機時,首先發射一束電磁波照到戰機上,這束電磁波反射后,又被雷達捕捉到,這樣就能探測到戰機了。那么如果把戰機的外形設計的特別一些,雷達波照到飛機后,讓這個波朝著避開雷達的其它方向散射、或者直接吸收掉,那雷達接收的回波就少了,這樣它就無法判斷是不是戰機,可能直接把目標微弱的反射波給過濾掉了。如此一來,飛機尺寸不論做的多大,只要外形設計的合理,就能實現雷達隱身。
原理清楚了,然后就是實踐。
蘇聯方面沒有重視這個理論,也沒有把它列為機密,而是翻譯成外語,夾雜著一大堆其它理論發行到了國外。1975年,這幾篇文章被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一位工程師看到了,然后他受到啟發,腦洞大開。
按照彼得·烏菲莫切夫給出的數學公式,設計一個算法程序,用這個算法來設計出一架飛機的外形。因為當時的計算機太原始,設計出的飛行器外形太過怪異,洛馬的工程師一度懷疑,這能飛嗎?
沒想到,還真的能飛,兩架驗證機順利升空,于是美國空軍批準了這個項目,國會打錢,要求在此基礎上改進,增加飛行穩定性,研制全尺寸的戰斗機,它就是F117。
F117長的就不像人類設計的飛機,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它也像外星人搞出來的。
F117的整體是多面體組合,由眾多不規則平面構成,機身表面無垂直面。在氣動布局上,它采用菱形機翼,設置在機身中段,尾部有一個V形尾翼,沒有水平尾翼。
它的進氣道被隱藏在機身背部,進氣口有格柵遮擋,兩臺發動機,早期單臺推力只有1.5噸,而且沒有辦法開加力,因為一開加力F117可能會散架。即便后來上推力更大的F404渦輪風扇發動機,也只能讓它的飛行速度提到0.92馬赫,這在當時的戰斗機中屬于龜速。
為了增強隱身性能,美國人還搞出了隱身涂料,吸波涂料與氣動外形相互配合,使得F117的正面雷達反射面積只有0.01平方米。
不過這架飛機的飛行可控性很不好,很多飛行員感覺自己在飛一個磚塊,好在它后來加裝了數字電傳飛控系統,依靠計算機輔助。為了保證隱身能力,不能外掛彈藥,F117只能攜帶2.6噸的彈藥,航程也比較小,只有3000多公里。要知道這架飛機體型可不小,長度與殲20差不多,作戰半徑卻剛1000公里出頭。
即便有一堆問題,F117在當時也是劃時代的杰作,它的出現給全球定義了什么第五代戰機,為之后美國的F22奠定了基礎。嚴格來說F117并不是戰斗機,只是對地攻擊機,可以掛空空導彈,但是卻空戰打不了一點。也有人把它看成小型轟炸機,它主要干的也是這個活兒。
在海灣戰爭中,F117可謂是出盡了風頭,出動1200多次,炸毀1600多個高價值目標,是當時飛機出動次數最多的戰機,整個戰爭期間卻沒有一架被打下來,達成0戰損的戰場成就。
人們把它視為“空中幽靈”,出道即巔峰,之后卻一直在走下坡路。
科索沃戰爭期間,F117被老式P18米波雷達發現,然后被S125導彈擊落。美國軍方過于自信,每次F117都飛一條固定航線,其實這條航線在當時已經被提前算出來了,因為雷達鎖定不了,一直沒能打下來。F117打開彈倉時暴露了自己,最終導致一架被擊落,另一架被擊傷。至此,F117不再神秘,它的時代就此落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