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殲35的機頭細節圖,這是F35的機頭細節圖,大家看了以后什么感覺,是不是F35和殲35的差距非常明顯。
殲35的機頭線條非常流暢簡潔,而且細節處理非常到位,連鉚釘都做了隱身處理。那么F35呢,機頭非常臃腫,線條過多,可以看到明顯的蒙皮接縫和鉚釘,尤其是機體下部的不規則曲線,還會隱身隱身效果。
這首先和設計有關以外,有很多網友說,殲35和F35的外形很像,其實戰斗機的氣動布局大差不差就三四種,鴨翼、常規氣動布局還有三角翼,那我們的手機都是長方形的,那要怎么算呢,對不對。
殲35和F35最大不同首先就是,兩者是不同定位而設計出來的產物,殲35主打空戰,兼顧對地對海,F35主要對地對海,打空戰不行,它需要同時滿足美國空軍、海軍、海軍陸戰隊三個軍種以及遍布全球的多個國際合作伙伴(甲方)的獨特需求。這種前所未有的國際合作雖然分擔了研發成本,但也帶來了沉重的設計負擔。每個參與國都希望F-35能無縫集成本國現役或計劃中的武器系統,從空對空導彈、反艦導彈到各種精確制導炸彈和防區外武器。這迫使F-35的航電系統、武器管理系統、數據鏈和物理接口必須具備極高的兼容性和可擴展性。為了容納如此多樣化且未來可能不斷更新的武器庫,其軟件架構變得極其龐大和復雜,硬件集成度要求極高。
所以F35就非常臃腫,沒有辦法和F22一樣全向隱身,而且因為發動機問題,雙發變單發,可靠性又差了。
不要小看單發雙發的區別,多一個發動機,內部的空間設計都要重新調整,多一個發動機意味著整個機體結構、內部空間布局、燃油系統、飛控系統、散熱系統、進氣道設計都需要進行根本性的重構。F35最初的設計也是雙方,但是因為F135發動機的涵道比過大,所以洛馬沒有辦法,只能改為單發,但也帶來了不可忽視的風險,一旦這臺唯一的發動機在空中出現嚴重故障(如喘振、熄火、機械斷裂),飛行員幾乎沒有冗余動力挽救飛機,只能依賴彈射逃生,戰機的損失率必然上升。
在F35剛剛量產的時候,五角大樓就發布了一份報告,指出F35戰機上有871項軟硬件方面的缺陷,包括包括篡改軟件測試數據、隱瞞發動機故障、美化隱身涂層測試數據等。
F35在服役之后,更是榮獲了摔機之王的稱號,到現在為止已經出現過11次摔機事故了,
而殲35從始至終目標非常清晰,在極致隱身的同時又具備強機動性,沒有太多甲方提要求的殲35,自然在設計上要領先太多。
第二個就是和戰斗機的制造工藝有關系。F35國內制造業不行,美國只能將F35的零件分散到世界各地生產,這又帶來了質量和交付的問題,,裝配工藝對公差的要求更加嚴格。這就導致了F35的細節很難做到位,這就導致了已交付的F35中有一半達不到設計的隱身要求。
那殲35就不一樣了,我們的零件具備統一性,而且我們在制造之前會虛擬環境中能夠精確“克隆”出一架殲35,所有部件都預先在網絡空間中進行裝配和測試,這樣就可以保證裝配的工藝精度,而且還可以提高制造速度。再加上我們的許多大型構件都是3D打印一體成型,傳統的鈦合金零件制造主要依靠鑄造和鍛造,其中鑄造零件易于大尺寸制造,但重量較大且無法加工成精細的形狀。鍛造切削雖然精度較好,美國F-22戰機主要承力部件便是大型鑄造鈦合金框。但是零件制造浪費嚴重,原料95%都會被作為廢料切掉,而且鍛造鈦合金的尺寸受到嚴格限制。F-22的超大型復雜鈦合金構件,美國沒有技術一次性成形,就分拆成三個鑄件,然后焊接在一起。而中國現在可以使用新技術一次性成形。經過焊接在一起的大型構件的耐疲勞度就要差很多。
殲35和F35的差距,所反應的就是中美2國制造業的差距,中國已經進入了智能化制造時代,美國還在靠人工經驗。
實際上,現在美國也知道F35拉胯,而且維護保養的成本太高,所以大幅減少了F35的采購,轉而去采購四代半戰機F15EX。那我們想一想,殲35的工藝都這么牛了,我們未來的六代機該多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