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論最經典的一版,非1986年第一版最為突出。
角色塑造深入人心,雖然當時技術有限,但整體服化道、場景搭建完全看不出敷衍,每一幀都是壁紙的質感。
從導演到演員,再到劇本身,到至今仍是難以超越的存在,已經成為全民記憶。
導演楊潔,演員六小齡童、馬德華、閆懷禮等人物隨之家喻戶曉,但很少人知道,該電視劇每集開場的片名,出自誰之手。
這人在書法界享有盛譽,水平比肩啟功,他叫陳叔亮。
當時,給《西游記》題寫片名,85歲的陳叔亮已經是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讓一個身居高位的人,為一部電視劇花心思,擱現在都難以想象。
但當時導演楊潔一說出自己的請求,陳叔亮立馬答應了。
無關報酬,也沒想過自己幫忙寫了片名,是不是就能撈一把名氣,陳叔亮只想一件事:
這是宣揚中國書法的善事,自己身為中國書法界的一份子,凡是有利于中國書法的事,要做、必須做、不得不做。
他經常跟同行說:“如果讓書法這門藝術斷送在我們社會主義時代,那將上對不起祖宗,下對不起子孫,我們將成為千古罪人。”
1981年,要不是陳叔亮、趙樸初、啟功等幾位書法家奔走呼吁,恐怕中國書法協會沒那么快落地。
作為發起人,再加上實力有目共睹,陳叔亮被推舉為協會副主席。
在此之前,他剛從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副院長的位置退下來。
副院長這個位置,陳叔亮1957年坐上去了,就再也沒有挪過窩了,別人都是鉚足勁兒往上沖,陳叔亮一個副院長位坐了25年。
他覺得自己是來做事的,不是撈名來的。
王成喜是中央工藝美院1961年的學生,他后來授命籌辦燕京書畫社。
說籌辦是真的籌,經費也得王成喜自個兒去籌,場地也要自己想辦法,一個書畫社,畫作也沒有著落。
王成喜拜訪了幾位前輩,請求他們幫忙寫個牌匾,前輩們一聽書畫社?什么玩意,聽都沒聽過,幫忙了也沒有報酬,自己浪費這個時間干嘛。
大家都委婉拒絕了。
畫家許麟廬給他支招,說找老院長陳叔亮看看,老院長字好人更好,肯定會愿意幫忙的。
陳叔亮是書畫界的大名人,會愿意給自己這個小書畫社出力嗎,王成喜拿不準,但現在吃了這么多閉門羹,他只能死馬當活馬醫了。
結果,陳叔亮何止愿意幫忙,大贊王成喜想法值得表揚,不僅爽快地寫了牌匾,還給他安排了一批人員。
有了大書法家的“燕京書畫社”五個大字撐場面,燕京書畫社的籌建工作展開順利了不少。
很快,燕京書畫社就迎來了巨大的機遇……
在成立一年后,日本友好商社三雞通商株式會社向燕京書畫社正式發出邀請。
提出設立東京燕京書畫院,并聯合舉辦書畫展覽,但要求展品中必須有吳昌碩、徐悲鴻、齊白石、潘天壽等名家大作。
能把中國書法的影響力傳到日本,王成喜有再大的困難,頂著也要上。
但這次遇到的困難,比他籌建書畫社遇到的任何一個都要大。
王成喜沒有這些畫家作品,自然要去借來展出,找單位、收藏家借,人家又要評估借給他的風險。
有些人表示,要借可以,必須先交一筆保險金,剛成立不久的書畫社哪來的資金。
走投無路之下,王成喜再次求助陳院長,陳叔亮管他什么風險,他先看到的是,這個項目一旦促成,關系到國家對外文化交流。
只要與國家相關,這事就大,就該辦!
陳叔亮在藝術界這么多年,又跟書畫家都有交情,肯定是有他們的畫作。
題外話,陳叔亮還跟李可染一起養過豬。
(陳叔亮與李可染養豬)
好了,再說回來,陳叔亮一股腦全部搬出來,讓王成喜隨便挑了拿去展。
費用啥的不要,還溫聲叮囑他,不用太緊張,相信他可以把這件事辦好。
事情過去這么久,每每講到這件事,王成喜依然難掩感激之情:
“對一個小小的知青單位如此慷慨,把自己幾十年的心血,毫無保留地、不要任何代價地拿出來,我當時的感激之情,難以用語言形容。”
對于別人大夸特夸陳院長,王見習以為常,因為在他眼里,陳院長一直以來都這么好。
王見是中央工藝美術學院1977級學生,他剛入學,得到陶瓷系秘書翟樹成引薦,才得以出入陳叔亮的家門。
陳叔亮跟他說,想來就來,書房的資料隨便翻,如果有問題就問,不用拘謹。
他到二年級上學期,陳叔亮考慮到自家藏書可能不夠王見學習,又給他寫了借書字條,需要借圖書館的書法珍藏品,出示這張字條就行。
有了陳院長開放的“特權”,王見在校四年,借遍了吳昌碩、王鐸、傅山等一批批真跡臨摹學習。
他問:“今天,這樣的人和事還有嗎?”
在趙樸初、啟功眼里的陳叔亮,妥妥的大書法家。
啟功與陳叔亮交情匪淺,他說:“他給我的感受,首先是一位老教育家的風度,平易近人,從來不見有什么急促的時候。
但在他拿起筆來,便大大不同了,風馳雨驟,墨沈淋漓,像老將臨陣,咤叱風云,觀者都不由地齊聲喝彩。”
但兒子眼中的他,是個好父親,多才多藝,不僅書法了得,繪畫、篆刻、詩詞、音樂、戲劇也非常在行。
與此同時,他又不“像”個父親。
陳其鋼回憶,有一次,他愛上了騎自行車,上學也要騎著去,結果次次腳脖子磨到出血。
父親看見了,只會夸一句“牛牛真有毅力!”其余的話,像“你怎么這么不小心”“今后注意”之類的都不會說。
小時候的他愛跟人打架,經常帶著滿身傷回家,陳叔亮也沒有打他罵他,一句口頭教育都沒有。
(陳其鋼與父母)
9歲那年,他被人用鐵塊打破頭,陳叔亮馬上送他去醫院縫針。
從醫院出來回家,陳其鋼看見路邊一家小賣部有賣糖,但糖果要憑糖票供應,陳叔亮最后改買了哈密瓜干給他。
哈密瓜干的那一口甜,陳其鋼記了好久好久。
女兒陳濱濱認為,“沒有教育,就是他的教育。”
她十幾歲時,小孩子的虛榮心很強,家里一來客人,她就開始裝模作樣練鋼琴,彈得很響。
陳叔亮知道女兒的心思,也不會當場戳破她,給孩子留足面子。
事后才樂呵呵說:“我曉得的,只要有人來,濱濱就要開火車了,拼命加快,快得不得了,哪里知道,人家最不高興的就是坐火車。”
委婉地點了點女兒,陳濱濱也立馬能意會。
(陳叔亮與兩個孩子)
1991年,陳叔亮病逝,享年90歲。
陳其鋼長大了,不再愛吃哈密瓜干,陳濱濱也懂事了,客人來家里,她不會再彈鋼琴表現。
當這些事不再做,他們才意識到,父親真的離開了。
參考資料:
1、陳其鋼|憶父親陳叔亮:自由,開放,不拘一格
2、陳濱濱|憶父親陳叔亮
下面是陳叔亮作品欣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