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新聞社報道,中國駐荷蘭使館發言人發表評論,駁斥北約秘書長在海牙峰會期間涉華錯誤言論。發言人表示,近日,北約秘書長呂特在北約海牙峰會期間屢屢操弄涉華議題,在臺灣問題上說三道四、渲染“中國軍事威脅”、借烏克蘭問題誣蔑中國。有關表態充滿偏見、抹黑和挑釁,反復對中國進行無端指責,中方對此強烈不滿、堅決反對。發言人指出,臺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不容任何外來干涉。破壞臺海和平穩定的是“臺獨”分裂活動和外部勢力縱容支持。
呂特的言論背后,其實藏著更深層的動機。首先,北約近年來一直試圖介入亞太事務,配合美國的 “印太戰略”,通過加強與日本、韓國等國的聯系,試圖在亞太地區構建新的軍事聯盟網絡。其次,北約內部正在推動增加國防開支,從 GDP 的 2% 提高到 5%,呂特的這番炒作很可能是為了給這一計劃造勢,渲染外部威脅以說服成員國掏錢。此外,美國大選臨近,北約的動向也在配合美國國內的政治敘事,試圖將中國塑造為 “共同敵人”,以轉移國內矛盾。
北約秘書長呂特(資料圖)
呂特的言論并非孤立事件。他進一步臆測“中俄可能聯手作戰”,聲稱俄羅斯將拖住歐洲兵力,而中國趁機實施“收臺行動”。 這套說辭很快被拆穿——中國駐荷蘭使館發言人24小時內在海牙發聲,直指呂特“在臺灣問題上說三道四、渲染中國軍事威脅”,相關表態充滿“偏見、抹黑和挑釁”。 事實上,這種論調服務于北約的擴軍計劃:峰會核心議題正是要求成員國將軍費支出提升至GDP的5%,這是北約成立76年來最激進的軍備擴張目標。
6月26日下午,國防部舉行例行記者會,國防部新聞發言人答記者問。發言人表示,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防御性國防政策,發展軍力完全是為了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中俄之間的合作既不針對第三方,也不受第三方干擾影響。發言人指出,北約是冷戰產物和全球最大軍事同盟,到處煽風點火、挑亂生戰,是名副其實的“戰爭機器”。近年來,北約突破自身條約規定的地理范疇越界擴權,已引起地區國家高度警惕。
北約秘書長呂特(資料圖)
外媒引述日本政府相關人士稱,首相石破茂正在展開協調,考慮到美軍攻擊伊朗核設施令中東局勢惡化,擬放棄出席于本月24日至25日在荷蘭海牙舉行的北約峰會。在俄烏沖突爆發后,2022年6月時任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首次出席北約峰會,之后日本每年都會參加峰會。此外,韓國總統李在明決定不出席北約峰會??偨y室發言人稱,李在明曾積極考慮出席峰會,但考慮國內各種懸而未決的問題和中東局勢造成的不確定性,最終決定缺席。
事實上,日韓澳領導人集體缺席北約峰會,折射的是美國與亞洲盟友之間不斷增加的摩擦。除了經貿議題以外,圍繞軍費開支的矛盾日漸突出。23日,日本首相石破茂重申,增加防衛支出不應執迷于設立具體的數值目標,“重要的是根據我們自己的判斷來建設必要的防衛力量”。據日韓兩國媒體報道,美國國防部近日公開表示,“將國防預算與GDP的占比提升至5%”應成為亞洲盟國的“基準”,并強調 “亞太地區盟國理應迅速趕上歐洲的標準與步伐”。
北約峰會(資料圖)
中國在臺海問題上,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這一立場針對的是外部干涉勢力以及 “臺獨” 分裂活動,絕非針對臺灣同胞。北約,作為冷戰的產物,本應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調整自身定位,為地區和世界和平發揮建設性作用。但現實情況是,在美國的裹挾下,北約不斷插手亞太事務,試圖遏制中國發展。其持續東擴的行為,已經引發了諸多地區沖突,俄烏沖突便是其惡果之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