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金永第一次進入國家隊,爭議和掌聲一齊涌來,但真正值得琢磨的,其實不是“誰用不用,而是我們到底該如何看待中國足球的換代與用人。
實話說,國足新名單一出來,外界關注的焦點很快落到山東泰山隊小將身上。20歲的門將,聯賽出場寥寥,卻躍升至國家隊,這確實是一個讓人眼前一亮的信號。更重要的是,這一變化出現在主教練臨時更迭、團隊重組的敏感節點。誰能抓住機會,誰會被冷落,誰的選擇能贏得球迷信任?這些話題在球迷圈里從來都不缺熱度。
但足球從來不是只靠熱度說話的行當。用不用新人,不能只是一句“你不用我用的對峙。實事求是講,年輕化是大方向,但年輕不是護身符。東亞杯的名單里,30歲以上的球員只剩下寥寥幾人,平均年齡降到25歲,表面上看似一場“青春風暴。可如果只是為了擺脫“老氣橫秋的標簽而一股腦啟用新人,那未免有些“為改而改。足球的規矩一直很簡單:實力說話,狀態優先。年輕球員要想站穩腳跟,最終還得靠實打實的比賽表現。
于金永的晉升,被不少聲音解讀為對某些老將、老帥的“反擊。但這種說法,聽著熱鬧,細想其實有點跑偏了。中國足球這些年,最怕的就是情緒裹挾專業選擇。誰用誰不用,每一任教練都有自己的判斷和用人邏輯。歸根結底,主教練要對球隊成績負責,也要為球員成長負責。就算是“自己人,也不能因為一時爭議就否定了過去的堅持。職業足球,講究的就是一個體系和秩序,哪怕外界再有情緒,內部還是得按部就班。年輕球員能夠獲得機會,是體系進步的表現,但絕不是用來“打臉誰的工具。
當然,不能否認,久爾杰維奇敢于啟用新人,確實讓人眼前一亮。這份勇氣值得點贊,但更值得警惕的是,別讓情緒帶著節奏跑。足球世界里,最忌諱的就是“情緒式選人。過往太多教訓告訴我們:一時的風頭,可以帶來掌聲,卻未必能帶來持續的進步。真正的民心,不是靠一份名單贏得的,而是靠場上的表現、比賽的勝負、球員的成長一步步積累起來的。
我個人更傾向于相信:年輕球員的上位,是水到渠成的結果,而不是刻意制造的“劇情反轉。老將有堅持的價值,新人有沖擊的動力。一個健康的足球生態,應該是經驗與激情共存,是規矩和創新并行。喜愛歸喜愛,批評歸批評,職業足球的底線不能亂。更不能因為一時的“打臉快感,就輕易否定了那些為球隊付出多年的老將和教練。
最后還是得提醒一句:東亞杯只是一個窗口,真正的考驗還在后頭。對球員來說,進了名單只是第一步,能不能在大賽里證明自己,還要看臨場的表現和心理的成長。對于球迷和輿論來說,與其糾結于“誰打了誰的臉,不如多給年輕人一點時間和空間,也給教練組更多信任和耐心。足球場上,贏球靠的是實力和團隊,輸球也是體系的反思,誰也別想著一夜之間解決所有問題。理性一點,看清主次,守住規矩,這才是中國足球未來真正該走的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