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深秋,烏克蘭普里盧基軍事基地寒風刺骨。幾十臺鏟車的鋼鐵巨臂高高揚起,狠狠砸向一排銀白色的龐然大物——世界頂尖的圖-160戰(zhàn)略轟炸機。
金屬撕裂的尖嘯聲中,站在場邊的白發(fā)工程師突然推開衛(wèi)兵沖向殘骸,抓起一塊扭曲的零件嘶吼:“你們在肢解國家的未來!”回應他的只有美俄監(jiān)軍冰冷的注視。這一幕,成了那個時代最悲愴的注腳。
蘇聯(lián)解體時,烏克蘭一夜繼承上千枚核彈,19架圖-160戰(zhàn)略轟炸機與70臺NK-32發(fā)動機,瞬間躍居世界第三核大國。這些“白天鵝”展翅可達2馬赫超音速,搭載40噸彈藥直飛1.6萬公里,其核心動力NK-32單臺推力高達25噸,至今仍是航空工業(yè)的巔峰之作。
彼時的烏克蘭深陷經(jīng)濟泥潭:軍費枯竭導致軍餉拖欠,連戰(zhàn)機保養(yǎng)費都捉襟見肘。為解燃眉之急,烏政府開啟“清倉大甩賣”——坦克按廢鐵價論噸出售,洲際導彈拆解換外匯。當中國提出購買NK-32發(fā)動機時,烏方眼睛一亮:這筆交易足夠填補三個月的財政缺口。
交易意向剛浮現(xiàn),華盛頓與莫斯科罕見地站到同一戰(zhàn)線。美國防部特使直飛基輔警告:“若發(fā)動機流入中國,北約東擴計劃將永久排除烏克蘭!”俄方更祭出能源大棒:切斷天然氣供應,凍結(jié)債務減免談判。
壓力在1995年達到頂峰。美軍監(jiān)察組突襲哈爾科夫發(fā)動機倉庫,拍攝每臺NK-32編號存檔;俄特工則潛入設計院,搜查圖紙備份。
1998年11月16日,歷史定格在屈辱時刻:在美俄代表監(jiān)督下,鏟車將70臺NK-32碾成廢鐵,技術圖紙在焚化爐中化為青煙。
現(xiàn)場工程師列昂尼德·卡爾波夫含淚對記者說:“我們親手埋葬了航空工業(yè)的未來。”作為“補償”,美國支付了800萬美元銷毀補貼——尚不及發(fā)動機價值的零頭。
銷毀武器的“投名狀”未能換來西方承諾。預期中的百億美元援助縮水成3.25億貸款,北約東擴名單始終沒有烏克蘭。更殘酷的是,自廢武功后,克里米亞危機中烏軍竟無戰(zhàn)略力量威懾俄羅斯,眼睜睜看著國土分裂。乃至今天,炮火在烏克蘭領土上轟炸了3年之久。
而在東方,這場鬧劇驚醒了中國軍工界。當NK-32的灰燼飄散時,沈陽發(fā)動機研究所的燈光徹夜長明。
總師張恩和帶領團隊立下軍令狀:“五年不破超燃技術,我主動辭職!”十八年臥薪嘗膽,渦扇-15終在殲-20上咆哮升空,其推力達18.5噸,突破西方嚴密封鎖的技術天花板。
曾翱翔天際的“白天鵝”殘骸早已銹蝕,而用鏟車砸爛發(fā)動機時,以為在拆除威脅,后來才明白,拆掉的是烏克蘭的脊梁。
當WS-15的轟鳴震徹云霄,那70臺葬身鐵鏟下的NK-32,已在烈火中涅槃為東方航發(fā)的精神圖騰。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