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現(xiàn)代史上,有些人物和事件注定讓人唏噓不已。瞿秋白和宋希濂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
這兩個人,一個是共產(chǎn)主義革命的先驅(qū),一個是國民黨軍隊的中堅,本該是針鋒相對的敵人,可在1935年的福建長汀,他們的命運卻短暫交匯。
多年后,宋希濂回憶起這段往事,語氣里滿是復雜的情緒,尤其是提到瞿秋白臨刑前提出想見他,而他卻拒絕了的時候,那份悔意幾乎從字里行間溢出來。
一、背景:宋希濂和瞿秋白是誰
1907年宋希濂出生在湖南湘鄉(xiāng),家里條件一般,但腦子好使,1924年考進黃埔軍校第一期。那時候,黃埔可是蔣介石的“嫡系搖籃”,宋希濂自然也成了蔣的得意門生。
畢業(yè)后,他一路跟著國民黨打天下,北伐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都留下過他的身影。到1934年,他已經(jīng)升到國民黨第三十六師師長,帶著部隊在福建長汀一帶“圍剿”紅軍。
宋希濂這人,打仗有兩下子,對蔣介石忠心耿耿,對共產(chǎn)黨自然沒什么好感。不過,他在黃埔軍校那會兒,多少接觸過點共產(chǎn)主義思想,這可能在他心里埋下了一點不一樣的種子。
1899年瞿秋白出生在江蘇常州,書香門第出身,從小就聰明得不行。
1922年,他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很快就成了黨內(nèi)的核心人物,干過政治局委員、宣傳部長,算是中共早期的“大腦”之一。
他不光會寫文章,還翻譯了一堆外國文學作品,像《國際歌》中文版就是他弄出來的,影響大了去了。
到1934年,紅軍主力開始長征,瞿秋白因為身體不好,沒能跟上大部隊,留在了蘇區(qū)負責教育工作。誰想到,這一留,就再也沒能走出去。
那時候的福建長汀,是國共兩黨拉鋸戰(zhàn)的前線。國民黨這邊鐵了心要清剿紅軍,共產(chǎn)黨這邊拼了命要保住根據(jù)地。宋希濂和瞿秋白,就在這片土地上撞到了一起。
二、瞿秋白被捕
1935年初,紅軍主力撤離中央蘇區(qū),長征去了。留下來的人,包括瞿秋白在內(nèi),日子越來越不好過。
國民黨軍隊步步緊逼,蘇區(qū)越縮越小。2月23號那天,瞿秋白帶著幾個人在長汀附近轉(zhuǎn)移,想找機會突圍出去。
他化名“林琪祥”,對外說是上海來的醫(yī)生,還戴了副眼鏡裝斯文。可惜,他那口蘇南口音和身上那種讀書人的氣質(zhì),怎么也藏不住。
當天,國民黨保安第十四團在水口一帶設了埋伏。瞿秋白一行人走著走著,就撞上了對方的哨兵。有人喊了一聲“站住”,接著槍聲就響了。
瞿秋白他們壓根沒多少武器,跑是跑不掉的,很快就全被抓了。抓到人之后,保安團的人還挺納悶,因為瞿秋白不像普通紅軍戰(zhàn)士,穿著打扮和談吐都透著一股特別勁兒。
宋希濂接到報告,說抓了個“大魚”,但具體是誰還不清楚。他馬上派參謀長向賢矩去核實。
審訊的時候,瞿秋白一開始還堅持自己是“林醫(yī)生”,可沒多久,就有個叛徒站出來指認:“這就是瞿秋白!”這下身份藏不住了。
宋希濂得到確認后,趕緊向上級請示,同時把瞿秋白單獨關了起來。
關押期間,宋希濂沒讓手下虐待瞿秋白。他安排了一間還算干凈的屋子,給了紙筆和基本生活用品,甚至連鐐銬都沒上。
為什么這么干?一方面,宋希濂聽說過瞿秋白的名頭,知道他是個有學問的人,心里有點敬意;另一方面,他也想著試試能不能勸降,畢竟抓到這么個大人物,要是能拉過來,對國民黨宣傳上是個大勝利。
可瞿秋白根本不吃這套。宋希濂親自去勸了幾次,話里話外都是“識時務者為俊杰”之類的話。瞿秋白聽完,冷冷地回了他幾句,大意是蔣介石殺的人還少嗎,裝什么仁慈。
宋希濂被噎得沒話說,心里挺不是滋味,但作為軍人,他也只能硬著頭皮執(zhí)行任務。
上級那邊拖了幾個月,最后還是下了死命令。1935年6月,蔣介石親自批示:就地槍決。宋希濂接到命令,心里一沉,但也沒法違抗,只能開始安排。
三、臨刑前的瞿秋白:從容赴死
槍決定在6月18號。頭一天晚上,宋希濂派參謀長向賢矩去給瞿秋白送行。桌上擺了酒菜,算是最后的“待遇”。
瞿秋白一看就明白是怎么回事,笑了一下,問:“這是要送我上路了?”向賢矩點點頭,問他有什么想說的。
瞿秋白端起酒杯,喝了一口,說:“沒什么好說的,早有準備。麻煩把《多余的話》寄給武漢的朋友,就行了。”
《多余的話》是瞿秋白被捕后寫的文章,里頭講了他對革命、對自己人生的看法,算是他的思想總結。宋希濂后來也看到了這篇文章,覺得瞿秋白真不是一般人,連死到臨頭都能寫出這么有分量東西。
送行的時候,瞿秋白突然提了個要求:想在臨走前跟宋希濂見一面,對飲一杯,算是致謝。向賢矩把這話帶給了宋希濂。宋希濂聽完,愣了一下,隨即搖了搖頭,說不去。
他覺得,人都要死了,見面喝酒算怎么回事?再說,蔣介石的命令在那兒擺著,他要是真去了,傳出去怕是給自己找麻煩。于是,他讓向賢矩回絕了。
6月18號早上,瞿秋白被押到長汀羅漢嶺。那天天氣不錯,他一路走得挺穩(wěn)當。
到了刑場,他拒絕蒙眼,自己盤腿坐在草地上,抬頭看了看四周,說了句:“此地甚好,開槍吧。”槍聲一響,瞿秋白倒下了,時年36歲。
事后,宋希濂聽說瞿秋白死得這么坦然,心里挺震撼。他手下有人感慨,說這人真硬氣,宋希濂聽了沒吭聲,但那場景在他腦子里留下了挺深的印子。
四、宋希濂的拒絕與晚年悔意
當時拒絕見瞿秋白,宋希濂覺得自己做得挺對。畢竟他是國民黨軍官,職責在身,跟一個“共匪”喝酒敘舊,太不合時宜了。可這事就像根刺,扎在他心里,時間越久越覺得不對勁。
后來,宋希濂的人生也起了大變化。1949年,他帶兵起義,投了共產(chǎn)黨這邊,結果沒多久就被關進了功德林監(jiān)獄。
在監(jiān)獄里,他聽人說起瞿秋白的遺骨被遷到八寶山革命公墓,還受了追悼,心里突然就不是滋味了。他開始翻來覆去地想當年的事,尤其是瞿秋白臨死前想見他的那次請求。
宋希濂后來在回憶錄里寫,自己其實挺佩服瞿秋白的。那個人才華橫溢,信仰堅定,死得也堂堂正正。可他當年為什么不去見呢?一是怕?lián)L險,二是覺得自己跟瞿秋白立場不同,見了也沒話說。
可回頭想想,他覺得自己錯過了什么。瞿秋白可能是想最后跟他聊聊,或者單純表達點謝意,而他卻連這點勇氣都沒有。
在功德林的那些年,宋希濂反反復復琢磨這件事。他覺得自己要是去了,至少能多了解一點瞿秋白的想法,也不至于留下這么大的遺憾。
他甚至寫過:“瞿秋白拿命去信他的主義,我卻在命令和良心中間晃蕩。”這話聽著挺實在,也挺沉重。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