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財聯社報道,韓國企劃財政部最終裁定對中國產不銹鋼中厚板征收21.62%反傾銷稅,隨即,中國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宣布:即日起對原產于韓國、歐盟等國家地區的不銹鋼產品繼續征收反傾銷稅,實施期限五年。這針鋒相對的動作背后,是兩國圍繞鋼鐵貿易的激烈博弈。
韓國貿易委員會早在今年1月就對中國熱軋不銹鋼板亮出黃牌,初步裁定傾銷幅度為21.62%。三個月后的3月25日,韓國企劃財政部正式出手,對厚度不小于4.75毫米、寬度不小于600毫米的中國熱軋不銹鋼板征收21.62%的臨時反傾銷稅。這把關稅大傘覆蓋了包括江蘇大庚不銹鋼在內的主要中國出口商,有效期直指7月24日。
李在明(資料圖)
韓國的關稅武器庫不止這一件。5月16日,韓國又宣布對來自中國大陸、印尼等地厚度不超過8毫米的不銹鋼板卷延長征稅五年,中國大陸產品稅率高達23.69%至25.82%。連續兩輪措施,將韓國本土鋼鐵企業的焦慮暴露無遺——他們聲稱中日的熱軋鋼產品價格比韓國便宜30%以上,中小鋼廠紛紛轉向進口。
韓國對華鋼鐵的警惕并非空穴來風。2021年至2025年1月,韓國進口的1498萬噸熱軋鋼板中,中國產品占了649萬噸,日本占753萬噸,兩國合計占比突破90%。面對如此洶涌的進口浪潮,韓國第二大鋼企現代制鐵去年7月發起申訴,直接催生了韓國貿易委“史上涉及金額最大”的反傾銷裁定——涉案的韓國厚板市場規模達8萬億韓元(約404億人民幣)。
但中國鋼鐵出口的實際情況與韓方指控存在溫差。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曾指出,中國鋼鐵出口比例長期保持在5%左右,遠低于日韓等生產國,對國際市場影響有限。中方強調,產能過剩的根源在于全球經濟增長乏力,特別是發達經濟體需求疲軟,需要各國共同應對。
正當鋼鐵貿易戰硝煙彌漫之際,韓國政壇完成了權力更迭。此前,李在明宣誓就任總統,隨即開啟與前任截然不同的執政路線。他拒絕出席北約峰會,擱置尹錫悅的“價值觀外交”,轉而宣布:“不是進步或保守,國家利益成為唯一標準”。
李在明(資料圖)
這位新總統的施政重心清晰鎖定在經濟民生。6月26日,他在國會演說中坦承韓國經濟處于“絕望”狀態,隨即推出包含全民消費券、產業投資和失業援助的緊急預算案。這種務實作風贏得民眾響應——最新民調顯示其支持率達58.6%,連續兩周攀升。
李在明對華政策更顯審慎。他公開質疑尹錫悅:“為什么要去招惹中國?臺灣問題與韓國有什么關系?”。上任后,他派遣國會代表團訪華推進AI合作,釋放修復雙邊關系的信號。畢竟中韓貿易額高達3600億美元,半導體、汽車等行業對中國市場依賴度超過40%。
韓國鋼鐵業困境折射出更深層危機。受建筑行業萎縮沖擊,本土鋼企盈利能力大幅下滑;今年4月美國加征鋼鋁關稅后,韓國對美出口又遭重創。與此同時,國內老齡化加劇、內需疲軟,個體商戶倒閉潮席卷全國。這些壓力迫使韓國中小鋼廠轉向低價進口鋼材,形成對中日產品的結構性依賴。
李在明試圖在“安全靠美國、經濟靠中國”的鋼絲上尋找新平衡。面對美國要求將軍費提高至GDP 5%的壓力,韓方強硬回應“國防預算自主權不容談判”。而在芯片領域,韓國推動三星保留30%先進制程產能于本土,被美方批評“破壞芯片四方聯盟”。這種自主姿態雖面臨美國貿易制裁風險,卻契合其國內經濟復蘇的迫切需求。
李在明(資料圖)
韓國的關稅壁壘擋不住市場規律——當美國4月加征鋼鋁關稅導致韓國對美出口驟降,當本土鋼鐵業深陷建筑寒冬,李在明轉頭望向中國這個占韓國出口22.8%的最大市場。他推動國會代表團訪華、擱置北約峰會邀請,每一步都在回應鋼企現代制鐵們想象不到的真相:在韓國貿易委8萬億韓元的反傾銷裁定背后,中韓產業鏈早已血脈相連。
#夏季圖文激勵計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