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時代文化強國建設的大潮中,北疆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璀璨明珠,正綻放出獨特的光彩。九原區,這片承載著黃河文明、農耕文化與草原風情的北疆沃土,以“文化筑基、活動賦能、保護傳承、融合創新”為主線,全面投身北疆文化建設。通過系統性的文化陣地構建、專業性的遺產保護工程及深度化的文旅融合實踐,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北疆文化發展新格局。如今的九原,正以文化為筆,在北疆大地上繪就一幅傳統與現代交融、歷史與創新同輝的文化新畫卷。
陣地為基,打造北疆文化會客廳
推開沙河街道萬達社區城市中心書房的門,橙色的暖光、原木色的書架和桌椅,瞬間隔絕了外界的喧囂,讓人的心情變得格外平靜。走進書房,迎面而來的熱門書籍展示柜,吸引了不少讀者駐足翻閱。市民王女士從書架上選了一本本土作家包訥睿的《橙灰的天際》,在無人的角落里安靜地閱讀。每次送孩子上興趣班后,在等孩子下課的1個半小時碎片時間里,王女士都會去附近的城市中心書房看書,讓原本無聊的等待時間變得趣味盎然。
在麻池鎮的文化站里,53歲的于鳳芝正和姐妹們排練二人臺。“以前想活動沒個合適地方,現在文化站啥都有,還有專業老師指導。”于鳳芝說:“大家的日子越過越好,我們用優美的嗓音、動人的舞姿,唱出了人生感悟、跳出了快樂心情,展現了麻池新氣象。”于鳳芝說出了全體隊員的共同心聲。
按照“區級示范、鎮(街道)級提升、村級達標、大院補充”的建設原則,九原區構建起覆蓋全區的立體化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國家一級館區圖書館、文化館創新推行“84+73.5+55”延錯時開放模式(圖書館每周開放84小時、文化館開放73.5小時、基層文化站開放55小時),年均服務群眾超40萬人次,成為區域文化服務的核心樞紐;8個蘇木鎮(街道)文化站全部達到“四室一場兩隊”標準,89個村級文化室實現100%全覆蓋,21家文化大院與101支業余文藝團隊活躍在基層一線,共同構成“15分鐘文化服務圈”,讓優質文化資源觸達每一個角落。
升級田禾鄉愁記憶文化驛站、多方美術城市書房等新型文化空間,滿足群眾多元化的文化需求;45個草原書屋與8個城市中心書房形成城鄉閱讀網絡,讓文化服務真正融入百姓生活;實施“網絡文學創新計劃”,構建“創作—傳播—互動”數字文化閉環,讓九原文化借助數字技術走向更廣闊的舞臺……九原區將文化陣地建設作為打造文化品牌的重要抓手,探索出一條以文化賦能區域發展的新路徑。
非遺為韻,吟唱北疆文化千古情
走進阿嘎如泰蘇木烏蘭計五村的花饃制作工坊,濃郁的麥香撲面而來。案板上,五彩斑斕的花饃宛如藝術品,粉嫩的壽桃綴著綠葉,金黃的鯉魚鱗片分明,每一道褶皺都流淌著巧思。48歲的村民蘇瑞萍以果蔬汁調色,用一雙巧手將尋常面團捏成綻放的牡丹、憨態可掬的福兔,蒸騰的熱氣里,傳統面食被賦予吉祥的魂魄。“從前蒸花饃就是圖個喜慶,現在成了咱的‘金饃饃’!如今,錢包鼓了,腰桿直了,日子越過越紅火。”捧著剛出籠的錦鯉花饃,蘇瑞萍笑得合不攏嘴。
與此同時,非遺賦能的成果在社區也結出了累累碩果。在沙河街道,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王飛龍定期走進花園社區,為居民傳授掐絲鑲嵌寶石畫技藝。工作臺上,金絲勾勒出細膩的紋樣,各色天然寶石碎片在光線下熠熠生輝,拼貼成栩栩如生的草原風光。“以前覺得這是高不可攀的藝術。”學員李阿姨邊小心翼翼地上色邊說:“現在跟著王老師學,才發現我們也能創作出這么精美的作品。”
為推動非遺在基層落地生根,九原區文化館聯合花園社區,推出掐絲鑲嵌寶石畫制作項目,專門為就業困難群體,尤其是居家帶娃的寶媽們,提供免費培訓,并積極搭建銷售渠道。目前,花園社區掐絲鑲嵌寶石畫非遺工坊已幫助30余名婦女實現再就業,人均月增收2000余元,讓她們在照顧家庭的同時,也能憑借手藝創造價值。
據了解,九原區共有非物質文化遺產47項,其中國家級代表性項目1項、自治區級項目3項、市級項目7項、區級項目36項;擁有各級傳承人共54人,并設有2處非遺傳習所、1家非遺工坊。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涵蓋民間藝術、傳統技藝、民俗活動等多個領域,烏拉特民歌、布貼畫、轉九曲、剪紙……共同勾勒出九原區絢麗多彩的非遺畫卷。
“讓非遺成為可觸摸、可參與、可受益的生活方式,是我們的目標。未來,我們將繼續深化‘非遺+教育’‘非遺+旅游’‘非遺+就業’模式,讓千年文脈在傳承創新中賦能區域高質量發展。”九原區文化館副館長王文全表示。
文旅為媒,擦亮北疆文化金招牌
清晨的梅力更景區還籠罩著薄霧,山澗叮咚,鳥鳴啾啾,抬頭望去,神態逼真的駱駝峰像是馱著云彩,或許正如那位吹奏口琴的牧民所說:“梅力更的石頭會唱歌,水會講故事,來過的人,心里就種下了一片自由的草原。”
在哈林格爾鎮的黃河岸邊,黃河謠文化園正吟唱著母親河千年的故事。粗糲的黃河石砌成矮墻,高大的老水車吱呀作響,走進木質大門,仿佛一腳踏進了河套平原的舊時光。
華燈初上,橫豎街的燈籠次第亮起,這條由“一橫一豎”兩條老街改造的網紅街區,如今成了包頭人深愛的“深夜食堂”。茶湯鋪前,銅壺嘴噴著白霧,老板手腕一抬,茶湯拉出琥珀色的弧線;鐵簽上的羊肉塊在跳動的炭火中嗞嗞作響,辣椒面與孜然粉被熱氣一激,香味像長了腳似的往人鼻子里鉆。街巷之中,草原的豪邁、現代的時尚,燴成了一鍋沸騰的人間煙火。
暮色里,梅力更的松濤、黃河的水聲、橫豎街的吆喝,都在訴說著九原區獨有的生動,既守著山河故土的魂,又迎著新時代的風。
以資源整合為核心,九原區精心規劃“沿山游、沿河游、都市游”三條精品線路。沿山游串聯梅力更自然生態風景區,展現陰山壯美風光;沿河游深挖黃河文化內涵,打造文明體驗長廊;都市游聚焦橫豎街夜市街區,呈現城市煙火氣息。在此基礎上,創新策劃黃河游、研學游、古城游等五條主題線路及一條文物古跡探尋專線,整合景區景點、鄉村接待戶、古城、夜市街區等資源,構建“城郊一體、晝夜兼營、多業融合、全時全季”的旅游發展新格局,為游客提供多元化體驗。
不僅如此,九原區主動融入呼包鄂烏一體化發展,與巴彥淖爾、達拉特旗等地區建立“線路聯動、活動聯辦、游客互送”合作機制,聯合推出主題旅游聯動線路,串聯梅力更風景區、恩格貝生態旅游區、賽汗塔拉城中草原、響沙灣、黃河謠文化園、橫豎街等景區景點,形成集自然觀光、生態體驗、文化探秘、休閑消費于一體的旅游環線,推動區域文旅資源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全方位展現北疆文化的獨特魅力。
從文化陣地的夯實到遺產保護的堅守,結合文旅融合的創新實踐,九原區正以飽滿的熱情與扎實的行動,在北疆文化建設的征程中砥礪前行。未來,九原區將持續深耕文化沃土,激發創新活力,讓北疆文化之花在九原大地上綻放得更加絢麗多彩。(徐昕)
來源:九原區委宣傳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