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聞坊
坊友們身邊有朋友
名字中帶有生僻字的嗎?
是否遇到過麻煩?
近日
上海的孫先生表示
在辦理退稅時
被自己帶有生僻字的名字困擾
"因為名字里有個‘彧’(yù)字
就退不到我的銀行卡里"
除此之外還遇到不少麻煩
“打印機票時也是這樣
系統提示異常
只能去人工柜臺辦理”
數據顯示
我國約有6000萬人的姓名中
使用了生僻字
上海2500萬的常駐人口中
姓名包含生僻字的市民約4-5萬人
其中不少是年輕人
90后、00后中尤其多
一些家長希望孩子的名字可以與眾不同,就會選擇相對少見的生僻字,有的字還含有美好寓意,用在孩子的名字中更具有獨特性,殊不知,這為孩子的日常生活埋下了種種障礙。
小坊此前就報道過不少
因名字中帶有生僻字
給日常生活帶來困擾的案例
有買不了保險的、有無法在醫院掛號的
還有不能上學的……
去年5月
上海的丁女士的名字中
因有一個生僻字“?”(lí)
被原先一直購買的人保財險告知
她的車險即將到期
但是無法續保了
“現在保險公司和車管所聯網
導致保險公司無法錄入我的信息”
令她十分崩潰
2023年5月
上海的胡先生反映
因名字帶有生僻字“俈”(kù)
前后跑了五家醫院
使用實體醫保卡掛號
都因為名字無法順利掛號
無獨有偶,2019年
浙江寧海的嚴女士表示十分后悔
因給女兒的名字中
取了“頔”(dí)這個生僻字
導致在上海念大四
馬上就要保送研究生的女兒
在“學信網”推薦過程中發現
這個名字沒法錄入系統
上海市人大代表侯丹華認為
對名字中帶有生僻字的人來說
數字化社會中“寸步難行”成了頭疼問題
生僻字不該成為公共服務的“攔路虎”
建議加強生僻字數字化系統治理
避免陷入數字化窘境
經調研
侯丹華所在的民革相關課題組
梳理了生僻字姓名常遭遇的6種情況
一是輸入法找不到相應漢字;
二是生僻字姓名與賬戶名不能準確匹配,需要本人證明“我是我”;
三是信息交換時,姓名中的生僻字被當作非法字符或者轉換成“?”;
四是包含生僻字姓名的數據和外單位連接傳遞時,無法辦理實名業務。比如數據匯出方能錄入生僻字名字,但是匯給、接收數據方的系統里沒有這個生僻字;
五是不同硬件設備間無法實現生僻字信息的傳輸;
六是終端設備字庫和常用輸入法不支持生僻字等,比如銀行ATM機、快遞掃碼槍、票據打印機、醫院自助繳費機等終端設備字庫里沒有生僻字。
據了解,目前電子政策領域中,計算機系統應用最廣泛的漢字字庫主要有GB2312、GBK和GB18030。除此之外,公安部人口信息系統采用了北大方正的人口信息字庫,方正字庫存漢字數達到75586字,是目前唯一與國家人口信息庫字庫保持編碼、更新一致的生僻字字庫,其完全包含了公民信息中所有生僻字,兼容2023年國家標準委聯合有關部門發布的新版《信息技術中文編碼字符集》。
侯丹華認為,目前生僻字系統編碼改造推進遲緩,各行業機構間編碼字符集不通用,數據接口類型缺乏統一規定,這給系統改造帶來一定困難。要加快推動《信息技術中文編碼字符集》在滬落地,并納入大數據平臺審核審批。
對此,市數據局表示,14家委辦局共同參與推進信息系統生僻字改造,已實現全市各區、各部門集中使用統一字庫。目前,在應用方面,已完成“隨申辦”生僻字用戶注冊、已注冊的生僻字用戶更名功能,高頻“一件事”、數字空間、隨申碼等高頻服務的改造。
市數據局表示,將會同市經信委、市衛健委、市醫保局、市公安局、市人社局以及其他相關業務部門,持續開展“一網通辦”平臺“生僻字”的升級改造工作,加快與其他部門、機構、行業的對接,在醫療、交通、文旅、教育、金融、公用事業等各行業領域相關系統探索推進“生僻字”改造工程。
生僻字的困擾
引發不少網友熱議
隨著數字化服務場景的延伸
這些有生僻字姓名的市民
在實名認證、辦證考試
銀行金融、退稅掛號
出行值機等環節
不同程度會遇到一些障礙
有網友表示共鳴
也有網友建議家長給孩子取名時
還是盡量用通俗字
對此,網友也希望
多個公共領域
早日共享公安系統的完善字庫
才能更加方便
來源:新聞坊綜合上觀新聞(作者:王海燕)、此前報道、網友評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