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這個時間總是被吵醒,今年情況好多了,周末可以舒舒服服睡個懶覺。”
“以前晚上跳廣場舞,總擔心被投訴,現在有了‘靜音時段’,大家跳得更安心了!”
眼下,在閔行區莘莊鎮,曾因噪音擾民問題頻上熱搜的莘松街區,成了居民口中的“靜音模范地”。據統計,自今年3月啟動噪音專項整治以來,街區的商鋪小喇叭叫賣投訴量下降25%,廣場舞噪音投訴量銳減69.23%。
莘莊鎮莘松街區作為典型的老城社區,沿街聚集小型餐飲、蔬果店鋪及休閑廣場,一天之中,商戶經營叫賣聲、凌晨配送裝卸聲與廣場舞音樂聲此起彼伏,導致附近居民常年投訴噪音擾民,12345市民服務熱線工單量居高不下。
今年,莘莊鎮以黨建引領網格治理工作機制為樞紐,推動“網格吹哨、部門報到”向“網格預警、源頭防控”轉型,通過“預判矛盾—多元協商—柔性引導—動態管控”四步法,實現噪音治理從被動處置到主動干預的轉變。
找到問題癥結,疏堵結合顯成效
如何找到問題癥結所在?莘松網格的網格員們一邊帶著“耳朵”和“地圖”走街串巷,一邊仔細分析歷年12345熱線投訴數據,最終精準鎖定了噪音“重災區”——莘譚路的商鋪小喇叭和廣場舞聚集點。
過去,各部門單打獨斗,協調效率低;如今,網格長牽頭,城管、城運、派出所、居民區黨總支共同參與,劃定廣場舞的“靜音時段”,制定《月度聯合巡查方案》,形成“宣傳勸導—警示約談—聯合執法”的三級響應機制,從“溫柔提醒”到“聯合執法”,給噪音戴上“緊箍咒”。
治理不是“堵”,而是“疏”。商戶用喇叭叫賣是為了生意,阿姨們跳廣場舞是為了健康,而居民渴望安靜休息——如何讓不同群體和諧共處?一方面,街區書記幫商戶們找到了“無噪音宣傳”的妙招,推廣電子屏、手寫板、社區團購群等宣傳方式;另一方面,居民區書記通過建立微信群,與跳廣場舞的負責人約定時間,并動態提醒音量控制;另外,網格“八大員”動態巡查,在宣傳文明經營的同時詢問商戶的訴求,讓商業、娛樂與居住安寧“握手言和”。
對于突發的矛盾糾紛,更是快速響應處置。莘松街區建立了“微信/電話即時報備,網格15分鐘響應”機制,確保問題第一時間處置。今年“五一”期間,網格通過高效響應居民投訴,快速解決了裝修噪音、商戶叫賣擾民等3起糾紛,贏得居民點贊。
針對“三跨”難題,探索長效治理
“以前商戶和居民總是‘對著干’,現在成了‘合伙人’。”網格員小張笑著說。面對跨區域、跨部門、跨層級的“三跨”難題,莘松街區搭建了“議事協調平臺”,把職能部門、居民代表、商戶和物業公司都“拉”進同一個會議室。
“書記,我們小區居民反映,樓下賣魚店的水泵聲音太吵了,晚上都睡不好,街區可以協調處理嗎?”這是莘松四村居委干部向街區反映的一個噪音擾民問題。經街區黨支部協調,城管部門排查發現,莘潭路一生鮮店因新增活魚業務,將水泵直接固定于墻體,導致低頻振動噪音傳導至居民樓,夜間影響尤為顯著。之后,在環保部門督促指導下,生鮮店請專業機構設計減振方案,改造水循環系統,從技術層面根治噪音源。整改后,市容單位定期巡查,居民還能隨時反饋。
如今,莘松街區建立了“墻內+墻外”的雙網格問題發現機制,即居民區黨總支當好“墻內管家”,收集居民需求,街區黨支部做好“墻外哨兵”,排查商戶問題,雙重“探頭”齊發力,讓問題早發現、早解決。正是通過這樣的“發現—溝通—解決—總結”的閉環機制,莘松三村門口井蓋污水冒溢等問題也被一一化解。
“我們想讓‘靜音’變成一種習慣。”莘松街區黨支部書記透露了下一步計劃:成立莘凌路路管會,整合執法隊、市容部門和商戶資源;聯合銀行打造“融樂莘松”金融服務驛站,為商戶提供政策咨詢和融資支持;甚至還要辦“小小銀行家”活動,教孩子們用金融知識保護家人免受詐騙。
未來,莘松街區還計劃加強與相關部門的協同聯動,例如通過“熱點問題地圖”劃定敏感區域,明確餐飲、生鮮等易擾民業態的準入范圍,讓商戶在注冊階段可能會遇到的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
從“被動響應”到“主動治理”,莘松街區的“靜音術”不僅讓居民睡得更踏實,也讓商戶做得更安心。正如一位商戶所說:“以前,總覺得規矩是束縛,現在才知道,規矩也能變‘金點子’。”
原標題:《莘莊這個街區,曾因噪音擾民問題頻上熱搜,眼下如何做到噪音投訴銳減69%?》
莘莊鎮供圖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黃勇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