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蘭
說好的“深度研學”,最后淪為站在清華大學門口拍照,坐在草坪上低頭刷手機,在博物館里走馬觀花……這些曾引發熱議的“高價研學尷尬圖”,在2025年夏天迎來破局利器。隨著《研學旅游服務要求》《出境研學旅游服務要求》《研學旅游課程與線路設計指南》3項行業標準于5月19日正式生效,研學旅游迎來“標準引領”的新升級。從此以后,“嘴上教育,心里生意”行不通了,“以教育為靈魂、安全為基石、市場為保障”才有出路。
新標準直擊“游而不學”的行業痼疾,將“文旅育人”的大目標拆解為詳細具體的一個個小標準,把教育維度從“景點打卡”拓展到了“素養深耕”。
比如從前的“服務改進”變更為“反饋與改進”,評價方包括但不限于指導人員、參與者、同伴、家長、學校、專家等多個面向,成果評價需覆蓋多個維度,既有對“目標達成度、體驗度與獲得感”的考問,又有對“匹配度、可行性、安全性”的考量,還有對“資源利用有效性、學習效果”的反饋,從而杜絕了“拍照簽到”式研學的發生。
又如“服務人員配比1∶20;導師配比1∶30”的硬性要求,劃清了“行程保姆”與“知識引路人”的職責邊界,大大提高了組織研學的“門檻”,防止了“老師吃喝拉撒游全管”“一個老師管幾十個娃”“‘導師’竟是景區講解員”“草臺班子圈錢”等亂象,保證了教學質量與效果。
安全始終是研學旅游的生命線,新規體系在安全保障方面進行了周密設計,形成覆蓋“行前、行中、行后”的防護網。
比如200公里以上行程強制采用火車或飛機(原標準為400公里);露營地需符國標且30分鐘車程內必有醫療機構;“每餐食物應當留樣”,每個樣品不少于125克,保存48小時;應對“暴雨、雷電、高溫、寒潮、強降雪等極端天氣”做預案準備——這些規定,將“安全”這個空泛的概念,物理量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照著辦”的數字與行動,而且比舊標準“升了格”“夯實織密”實實在在。
又如明確要求購買旅行社責任險,制定相應保險方案,提示購買意外險,真正讓境內研學沒了后顧之憂。而風險更大的出境研學,須核實境外醫療及救助資源,投保含24小時全球救援的保險,每人賠償限額≥60萬元,解決了“境外出事沒錢治”的巨大痛點,讓學子們套上了“氣充得足足的救生圈”,放心“揚帆出海”。
針對行業亂象,新規體系則以監管閉環破局。一是合同透明化,文旅部與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制定示范文本,強制列明課程內容、師資配置及退費機制。二是責任主體歸位,2016版的“主辦方、承辦方、供應方”三元結構,被統一為“旅行社主體”,“多龍治水,你推我推”成為過去式。三是質量持續迭代,引入GB/T19001質量管理體系,服務有了統一標準。
教育為魂,方成滋養心靈的沃土;安全筑基,才能托起探索的翅膀;市場護航,終讓求知之旅行穩致遠。3項標準如同咬合的齒輪,驅動研學旅游在文化傳承與人才培育的交匯點上,兌現其獨特價值。正如浙江旅游職業學院邊喜英教授所言:“《指南》不是緊箍咒,而是指南針。”引導從業者以“教育初心+專業設計+持續迭代”為核心,實現從“有量”到“有質”的跨越。
隨著新規落地,那些打著名校旗號的虛假宣傳將無處遁形,那些壓縮安全保障的成本算計將受到嚴懲,那些“只旅不學”的敷衍課程將被淘汰。當雞西少年在石墨礦坑觸摸工業脈搏,當海林學子在剿匪故事中感悟信仰力量,標準化拆解的不僅是虛浮的廣告、僥幸的安全、割裂的課程——更在重構一種“寓學于行、寓教于游”的生命體驗。
研學的終極使命,不在山水之間,而在心靈深處。只有每一本研學手冊不再淪為擺設,每一次名校之旅不再遭遇閉門羹,每一個孩子眼中閃爍的求知欲都被真誠以待,“教育為本”的研學新時代,才真正拉開序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