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連杰這名頭一祭出,老影迷的DNA估計都動了,腦補的不是黃飛鴻耍無影腳,就是中南海保鏢的冷峻范兒。
可你咂摸咂摸,當年在香江影壇呼風喚雨的“功夫皇帝”,咋就到了好萊塢,紆尊降貴去演個讓人恨不能啖其肉的反派老廣呢?
港幣一千六百萬的甜頭say goodbye,甘心拿五十萬刀,這波騷操作,著實讓人摸不著北。
《轟天炮4》,李連杰初闖好萊塢的投名狀。
1997年,港片行情式微,李連杰也尋思著換個賽道,這才遠赴美利堅。
但理想很骨感,現實那叫一個冰冷。
在香港前呼后擁的大佬,到了洛杉磯街頭,愣是成了透明人。
這心理落差,擱誰身上都夠嗆。
為了不至于餓死,李連杰開始跑片場,結果永遠是那句車轱轆話:“等消息吧您!”后來,多虧袁和平穿針引線,他才撈到了《轟天炮4》的面試機會。
就算有了門票,路也不好走。
導演理查德·唐納,壓根沒把他放在眼里,直接丟出一個反派龍套,酬勞一百萬美金。
這跟李連杰在香港的進賬比,簡直是腰斬再腰斬。
更甚的是,后來直接砍到五十萬。
擱誰當時不得在心里罵娘?
但人在矮檐下,怎敢不低頭?
畢竟,想在好萊塢混出個人樣,就得先混個臉熟,銀子嘛,往后慢慢攢。
所以問題來了,李連杰為啥要捏著鼻子認了這份窩囊氣,去演個“查無此人”的呢?
因為《轟天炮》這塊金字招牌,實在太硬了!
前三部部部都是票房收割機,第四部自然也不會拉胯。
就算是個小嘍啰,也是群雄逐鹿,一堆人打破頭都想演。
有了這份底氣,導演自然可以擺譜。
正式開拍后,李連杰才發覺,真實情況比預想的還要扎心。
他飾演的顧華星,是個武藝蓋世、心狠手辣的黑幫頭目。
扮相也頗有嚼頭,一身黑緞唐裝,腦后一根油光锃亮的長辮,眼神里透著一股子狠戾勁兒。
電影主打火爆動作,但留給李連杰施展拳腳的空間卻捉襟見肘。
一百二十七分鐘的片長,他的戲份滿打滿算也就二十分鐘,動作戲更是少得可憐,十根手指頭都數得過來。
更讓他備感“降維打擊”的是,跟梅爾·吉布森對戲,對方完全跟不上他的節奏。
李連杰一秒七拳,吉布森只能叫苦:“大哥,慢點兒成不!”這讓李連杰很是不適,壓著性子放慢速度,反而更加難受。
但金子總會發光,李連杰的真功夫,還是讓老外開了眼。
比方說,他要一腳踹暈女主角,結果一腳過去,離女主角的俏鼻只有零點零一毫米。
這準頭,神乎其技!
洋人才恍然大悟,眼前這位其貌不揚的小個子,絕非等閑之輩。
《轟天炮4》公映后,在全球狂攬2.85億美金的票房。
每當李連杰的鏡頭出現,影院里總會爆發出陣陣尖叫。
觀眾對他的評分,甚至力壓主角梅爾·吉布森。
導演理查德·唐納也一改往昔的傲慢,主動請纓,邀他出演下一部電影《致命羅密歐》的男一號,片酬隨便開。
李連杰這才如夢初醒,原來自己在好萊塢也能混得風生水起。
之后,《致命羅密歐》同樣票房大賣。
李連杰用自己的實力,為華人演員在好萊塢掙了一席之地。
靠著一個反派咸魚翻身,李連杰的故事聽著勵志得很。
但與此同時,也有不少人對他指指戳戳。
有人覺得,李連杰演慣了俠義之士,突然演反派,接受不能,覺得有辱斯文。
還有人認為,他在電影里捻著佛珠殺人的橋段,加深了西方人對華人的負面印象。
導演對顧華星這個人物的塑造,的確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但演員也只能按部就班地完成工作,李連杰也頗感無可奈何。
實際上,李連杰的抉擇,也是一種曲線救國的策略。
借著《轟天炮4》這塊跳板,他成功叩開了好萊塢的大門,還實現了迎娶利智的承諾,主演了更多的好萊塢大片。
或許有人覺得,李連杰遠赴重洋后,就和“武俠”二字漸行漸遠了。
但世事就是如此,很多時候都需要妥協。
如果沒有《轟天炮4》,后面的一切,也就只能是鏡花水月。
平心而論,每個熒幕形象,都有其存在的價值。
無論是正面人物,還是反面,都有被詮釋的權利。
如果只允許華人演員演偉光正的,只會讓他們在好萊塢的生存空間越來越逼仄。
顧華星這個,或許不是李連杰最濃墨重彩的一筆,但他絕對是他塑造得最出彩的反派之一。
身上那種鋒芒畢露、肆意妄為的勁頭,極具個人魅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