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記者 田甜 劉磊 棗莊報道
硝煙散盡,運河無聲。6月27日,記者一行循著歷史的足跡走進臺兒莊,在臺兒莊大戰遺址與紀念館的交錯光影中,觸摸那場改變民族命運的血戰記憶,感受英雄之城在新時代的精神傳承。
彈痕里的民族記憶
臺兒莊大戰遺址公園的彈孔墻在晨光下肅穆矗立。墻上密布的彈痕如歷史的眼睛,凝視著運河的波光。這里的每一處破損都彰顯著1938年戰火的印記。
在臺兒莊大戰遺物陳列館內,玻璃展柜中的銹蝕鋼盔與斑駁蝕化的槍支,正無聲訴說著1938年春天的慘烈。
走進臺兒莊大戰舊址清真寺內,古城解說工作人員手指著望月樓的彈痕介紹,當年中日雙方在此展開7天7夜拉鋸戰,28米高的制高點見證了血與火的洗禮。
歷史長河中的精神豐碑
臺兒莊大戰紀念館的廳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題詞在燈光下熠熠生輝。館內,日軍進攻路線圖與中國軍隊防御部署圖形成鮮明對比,盡管武器裝備懸殊,中國軍隊仍以血肉之軀筑起防線。“57人敢死隊僅13人生還”的展板前,參觀者屏息凝視,仿佛看到當年王范堂率隊夜襲敵營的場景。
戰地記者館內,攝影師羅伯特?卡帕鏡頭下的臺兒莊廢墟與勝利旗幟,成為永恒的歷史定格。這些照片正與李宗仁史料館里那張火車站前的經典合影遙相呼應。“李宗仁先生指揮臺兒莊戰役時,曾在這張地圖前徹夜不眠。”講解員指著復刻的作戰地圖說,館內珍藏的皮箱與文件,記錄著這位抗日名將的戎馬生涯。
從戰爭記憶到和平發展
邳莊鎮滄浪廟村,曾是烽火連天的戰地,如今已蛻變為一幅水清岸綠、景美人和的畫卷——錯落有致的民宿點綴其間,處處洋溢著和美鄉村的鮮活氣息。
不遠處的小季河農旅融合項目更添生機。游船穿梭于碧波蕩漾的河道,載著游客盡覽兩岸風光;“三水農業”的田園景致與紅色旅游的厚重底蘊交相輝映,勾勒出一幅動靜相宜的鄉村新圖景。
從彈痕累累的古城墻到生機勃勃的農旅園區,從戰火中的民族覺醒到新時代的兩岸同心,臺兒莊用80年的時光,將“赤誠報國、不怕犧牲”的抗戰精神,書寫成跨越時空的永恒答卷。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訴說——銘記歷史,是為了更好地走向未來;緬懷先烈,方能在和平年代汲取奮進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