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深秋,一張以周恩來名義存入的存款單出現在中南海周總理辦公室的案頭,存單上的金額是1.2萬英鎊——按當時匯率折合人民幣82308相當于周總理205個月的工資,無疑是一筆巨款。隨存款單寄來的一張紙上寫著:"萬不得已,才將此事交您處理"。
當周恩來在批閱件上寫下"精神可嘉,國家不能收"時,他未曾料到,這場退還捐款的拉鋸戰將持續整整三十年。
更令人震撼的是,這筆錢竟來自一對變賣倫敦家產的歸國夫婦,而他們的故事要從一場驚心動魄的海外金融保衛戰講起……
倫敦起義:五勇士的黎明突圍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的喜訊傳至泰晤士河畔,中國銀行倫敦分行卻陷入暗潮洶涌。分行經理欲將價值數百萬英鎊的外匯資產轉運臺灣,柜臺職員劉本堃與四位同事在寒夜中秘密集結。
"保衛人民財產成為緊要任務。"劉本堃在自述材料中寫道。五人小組連夜在匯豐銀行開設新賬戶,約定必須五人同時簽字方能動用資金。
當國民黨特派員持轉賬單沖進營業廳時,他們以"系統故障"為由集體拖延,最終將巨額外匯成功凍結。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保住了新中國最重要的海外金融命脈。
歸國抉擇:穿越戰火的跨國戀
時年36歲的劉本堃,人生軌跡早已刻滿亂世漂泊。1939年上海淪陷時,他抱著賬本躲進租界;1941年香港告急,他冒死押運銀行資產撤往重慶;1943年赴任倫敦的航程中,貨輪在地中海險遭德軍戰機擊沉。
在英國,這個清華經濟系才子遇見了改變一生的女子——柜臺同事多蘿西·梅·史密斯(Dorothy May Smith)。1949年兩人在分行大廳舉行婚禮,玻璃窗外是慶祝二戰勝利的人群,窗內是身著旗袍的英國新娘。
當劉本堃決心回國時,多蘿西作出震驚親友的決定:"1957年,我向移民官出示中國公民證明時,他們震驚但只能同意我放棄英國國籍。"
半價歸國:胡同里的英鎊信封
1967年回國前夕,夫婦倆將倫敦公寓半價拋售。那套市價遠超1.2萬英鎊的精致居所,最終被地產商以"撿漏價"購得。"只要能回國,什么都值得。"劉道蕊(多蘿西的中文名)在回憶錄中淡然寫道。
當他們在北京胡同安家時,中國銀行總行出現奇景:歐美組唯一的金發女士終日埋頭打字,拒絕同事閑聊。"工作時間說話影響效率。"這位前倫敦淑女變得比北京人還較真。而他們裝錢的信封,此刻正靜靜躺在總理辦公桌上。
三十年守望:永不注銷的賬戶
周恩來將匯款轉交中國人民銀行,批示"務必退還捐款人"。因信封未署真實姓名,這筆錢以"代周總理存"名義存入中國銀行專項賬戶。此后三十年,賬戶利息逐月累積,而劉本堃夫婦始終過著清貧生活:
信仰終章:胡同里的黨旗宣誓
1979年,66歲的劉本堃在病房舉起右手入黨宣誓。六年后,劉道蕊用英文寫下入黨申請書:"我熱愛中國共產黨,要盡最大努力做合格黨員。"當他們將存款最終捐作"青年獎勵基金"時,道出肺腑之言:"年輕人是民族希望,激勵他們奮斗是我們最好的安慰。"
2013年冬,百歲的劉道蕊撫摸著青年員工送來的獲獎名單,窗臺上擺著她與丈夫在倫敦分行婚禮的老照片。那張黑白影像里,穿著旗袍的英國新娘笑容燦爛,身后是孫中山題寫的"中國銀行"牌匾——半個世紀前,正是這塊招牌下的外匯資金,支撐了新中國的第一輪工業建設。
【參考資料】《中國銀行行史(1912-1949)》(中國金融出版社)《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中央文獻出版社)《金融赤子:中國銀行海外起義實錄》(中國銀行行史編委會)劉道蕊口述《我的中國歲月》(未刊稿,中國銀行檔案館藏)《北京晚報》1997年3月15日《"代周總理存"賬戶揭秘》中國人民銀行檔案:銀辦字〔1967〕第482號批辦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