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消息,近日,歐洲多國迎來今年夏季第一波熱浪。6月30日,多地出現40攝氏度以上的高溫天氣,刷新有記錄以來同期最高紀錄,進入7月,高溫仍將持續。
據新華社報道,6月以來,高溫天氣席卷北半球多國,各國氣象和衛生部門呼吁民眾注意防暑降溫。隨著全球加速變暖,極端天氣事件將變得更頻繁、更強烈,且夏季高溫來得越來越早,多地同時經歷極端高溫也變得更為常見。因此,各國政府不僅應加強預警、幫助民眾應對高溫天氣,從長遠看更需積極推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減緩全球變暖。
當地時間2025年6月30日,意大利羅馬,游客撐傘遮陽。當日,羅馬受到熱浪侵襲。
多國遭遇高溫“烤”驗
雖然剛入夏不久,北半球多國已遭遇高溫天氣。意大利衛生部發布的27日至29日高溫預警顯示,該國主要城市迎來大范圍高溫天氣,羅馬等多個城市為連續3日高溫紅色預警。高溫紅色預警表明天氣狀況“緊急”,可能對包括健康和活躍人群在內的一般民眾造成負面影響。
當地時間2025年6月30日,意大利羅馬,游客在熱浪中扇扇子。
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6月30日氣溫飆升。該國三分之二的地區進入高度警戒狀態,以應對極端高溫和森林火災。6月29日,葡萄牙東南部一個小鎮氣溫飆升至46.6攝氏度,創下該國6月氣溫最高紀錄。
當地時間2025年6月28日,葡萄牙里斯本,高溫來襲,一名女子在傘下扇扇子。
法國氣象局當地時間6月30日表示,由于高溫天氣的影響,自7月1日起,巴黎地區和其他15個省的高溫預警級別將調整為紅色預警。
當地時間2025年6月30日,法國巴黎,一名戴帽子和口罩的游客在埃菲爾鐵塔前的特羅卡德羅廣場上行走。
當地時間2025年6月30日,德國薩克森-安哈爾特州塔勒,高溫天氣下,棕熊和它的幼崽享用冰淇淋解暑。
當地時間2025年6月30日,英國倫敦,高溫天氣持續,民眾購買電風扇解暑。
研究人員認為,歐洲近年來越來越常見、越來越嚴重的夏季熱浪是氣候變暖的直接結果。世界氣象組織和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局數據顯示,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歐洲的變暖速度大約是全球平均水平的兩倍。
在亞洲,日本多地創下6月氣溫的最高值。日本氣象廳24日發布今年7月至9月的長期天氣預報,稱今夏日本全國將迎來長時間的酷暑天氣,預計高溫天氣將持續到9月。
當地時間2025年6月30日,日本大阪,夏季高溫持續,人們在享受被水霧噴灑。
如何應對高溫天氣
高溫會通過多種途徑影響人體健康。任何人都有可能出現熱衰竭,癥狀包括頭暈、頭痛、乏力、口渴等,若不及時干預,可能發展為更嚴重的中暑,甚至導致器官損傷或死亡。
當地時間2025年6月30日,英國倫敦,一塊指示牌提醒行人在熱浪期間隨身攜帶飲用水。
法國公共衛生署今年3月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該國本土夏季高溫導致的死亡人數超過3700人,占同期全因死亡人數的2%以上,其中四分之三以上是7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據德國疾控機構羅伯特·科赫研究所估計,僅2024年,德國就有約3000人因高溫相關原因死亡。英國公共衛生專家約翰·阿什頓表示,必須采取措施應對高溫天氣,包括加強水資源管理、大規模植樹造林,為城鎮提供遮蔭。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局科學家尤利恩·尼古拉斯指出,早期預警系統和公共健康策略對保護弱勢群體至關重要。
當地時間2025年6月30日,意大利羅馬,熱浪來襲,一名老年人用便攜電風扇降溫。
當地時間2025年6月28日,西班牙馬德里,氣溫超過40攝氏度,人們涌入噴泉中消暑。
專家提醒,高溫天氣來襲時,個人除使用遮陽傘、帽子等防曬外,還應及時補充水分和鹽分,預防高溫引發的脫水和中暑。戶外工作者、老年人、兒童、慢性病患者及孕產婦等群體需格外注意防護。此外,一些高溫地區同時也是旅游勝地,游客應注意采取防暑降溫等措施,并對高溫可能引發的野火等風險保持警惕。
當地時間2025年7月1日,日本東京市中心,一名穿著內置電池風扇夾克的工人在火車站內行走。這種夾克可以幫助工人在夏季高溫中保持涼爽。
當地時間2025年6月30日,法國波爾多,熱浪來襲,工人們在皮埃爾橋的加固工地上施工。法國已連續數日遭受高溫炙烤,部分地區氣溫高達44攝氏度。
全球變暖放大“熱穹頂”效應
隨著全球持續變暖,極端高溫事件預計將在許多地區變得更常見、更劇烈且持續時間更長,夏季高溫來得越來越早。這些變化將對人類健康、糧食與水資源安全以及生態系統產生廣泛影響。
當地時間2025年6月30日,瑞士巴塞爾市中心,熱浪來襲,人們在萊茵河中納涼。
針對本輪北半球高溫天氣,多國專家將其歸因為“熱穹頂”效應。尼古拉斯解釋說,極端高溫事件通常與高壓系統相關,它們如同“熱穹頂”一樣,將暖空氣困于地表附近,造成持續炎熱、晴朗且干燥的天氣。全球變暖進一步放大了“熱穹頂”效應帶來的影響。尼古拉斯表示,今年高溫天氣發生得較早,這反映出一個更廣泛的趨勢:隨著全球變暖,高溫季節提前開始,熱浪也更早出現。英國雷丁大學氣候專家理查德·艾倫也認為,氣候變化加劇了這些天氣模式,因此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依然是減少極端天氣事件的關鍵。
當地時間2025年6月30日,英國里彭登,高溫持續致貝廷斯水庫水位下降,一座古老的馱馬橋顯露出來。這座橋被認為建于14世紀,于20世紀50年代水庫蓄水時被淹沒。
全球變暖導致氣候更加不穩定,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寒潮也是其中之一。位于南半球的澳大利亞,6月入冬以來已經歷多次寒潮。在新南威爾士州古爾本市,22日早上的溫度已達到零下10攝氏度。
當地時間2025年7月1日,澳大利亞悉尼邦迪海灘,當地居民準備迎接惡劣天氣,預計將有高達200毫米的降雨和每小時超過100公里的強風。
中國氣象局27日發布的《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5)》顯示,全球變暖趨勢在持續,2024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為1850年有氣象觀測記錄以來的最高值。專家認為,這是以溫室氣體排放為主的人類活動導致的全球變暖和厄爾尼諾等氣候系統內部自然變率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圖文來源:新華社、央視新聞、視覺中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