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日本“生食雞蛋”的文化傳入國內,超市冷柜里打著“無菌蛋”旗號的可生食雞蛋比普通蛋貴出了一截。
當直播間里9.9元10枚的“無菌蛋”叫賣聲引人注目,央視鏡頭也很快將這場商業營銷的包裝拆穿。
真“擦邊”還是智商稅?有網友指出了問題的關鍵。
19世紀中期,日本開始推行“文明開化”政策,鼓勵民眾多吃肉類蛋類等高蛋白食物增強體質。
1877年,一位名叫岸田吟香的學者大力推廣“生吃雞蛋”的吃法。
他倡導將生雞蛋拌入熱騰騰的米飯,便捷、營養的吃法讓蛋蓋飯逐漸走入大眾視野,變得愈發流行起來。
二戰結束后,日本因物資短缺導致糧食供應緊張,而雞蛋因養殖周期短、蛋白質含量高,成為相對容易獲取的高蛋白食材。
這種無需烹飪的生吃雞蛋的方法,逐漸成為了日本民眾快速飽腹的選擇。
生吃雞蛋在日本流行起來之后,因雞蛋中沙門氏菌而中毒的事件也快速增加。
隨后,日本建立“可生食雞蛋”標準,開始對種雞篩選、籠舍消毒標準、養殖飼料要求、產蛋后即時清洗殺菌、全程4度以下的冷鏈運輸等環節嚴格把控,使生吃雞蛋的安全性大幅提升。
如今,在日本不少超市中,有相當比例的雞蛋標注了“可生食”,已占據了較大市場份額。
隨著科技進步時代發展,可生食雞蛋在口味上與普通雞蛋也開始有了差別。
可生食雞蛋的蛋清往往更清澈,黏性更高,蛋黃口感細膩柔滑,蛋腥味很弱。
即使不生食,這類雞蛋在煮熟后也表現得蛋清更Q彈,蛋黃更緊實不噎人,炒熟后蛋液也更均勻,口感更嫩滑。
但在保存上,可生食雞蛋的保鮮期在冷藏下普遍小于45天,在15天之內食用,才會保持最佳口感。
相比于普通雞蛋常溫保質30天來說,新鮮度成為了其口感差異的關鍵變量。
這樣的品質差異本是技術進步的體現,可到了國內市場,卻成了商家炒作的噱頭。
在中國,它有了一個新名字——無菌蛋。
相比于日本生食雞蛋做蓋飯,國內大多數家庭購買這類雞蛋,看中的是其“腥味淡、溏心蛋口感像布丁、炒蛋更嫩”。
不過也有消費者覺得這種對無菌蛋的口感差異,來自于主觀感受,全熟烹飪后,很難分辨無菌蛋和高品質的普通雞蛋。
而在電商高度發達的年代里,這種“無菌蛋”也快速進入了各大網購平臺。
帶貨主播拿起“無菌蛋”將其一番宣傳,稱其無菌又高營養,超低價只要9.9元10枚,導致不少不明所以的消費者陷入了消費陷阱。
針對這一亂象,央視出了手。
“無菌蛋”的風吹到央視《真相來了》的直播間后,無菌蛋靠名字“擦邊”的行為無處遁形。
真相曝光,無菌蛋可并非如同其名字一般是完全無菌的雞蛋,它的科學名稱應該是“可生食雞蛋”。
無菌蛋并非完全無菌。
它是經過嚴格流程控制,將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風險降至極低的雞蛋。
可為了促進消費者的購買欲望,不少商家將“低菌”的可生食雞蛋包裝成“無菌蛋”。
就這么跟消費者玩起了文字游戲,利用消費者對“無菌”概念的誤解,營造其特別干凈安全的印象。
利用名字“擦邊”,讓消費者買單,商業倫理與食品安全在此博弈。
除了概念偷換,商家還編織了另一個消費誤區。
在商家宣傳下,不少消費者陷入了一種無菌蛋“腥味小,營養更豐富”的誤區。
實際上,無菌蛋和普通雞蛋在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含量上幾乎沒有任何區別。
雞蛋的腥味主要取決于雞的品種和飼料,蛋黃的顏色則取決于飼料中的色素含量,這些通過調整對雞的飼養方式就能實現。
如果沖著“營養優勢”去購買無菌蛋,顯然缺乏科學依據。
兩者營養上沒有太大差異,正規“無菌蛋”貴是因為其生產成本較高。
業內生產一枚合格的可生食雞蛋成本就已經達到1.4元至1.8元的價格。
一些直播間卻有號稱9.9元10枚的“無菌蛋”,這其中的差價,產品質量隱患可想而知。
價格亂象的背后,暴露出更深層的行業問題。
目前我國對“無菌蛋”尚無國家強制標準,僅有協會發布的團體標準,這也使得市場監管部門對其監管的難度較大。
市場上不少高價“無菌蛋”靠其精致包裝、概念炒作,使得其價格含有較多水分,消費者購買到的產品卻可能并非名副其實。
趁渾水摸魚的商家,帶著其“無菌概念”將可生食雞蛋進行高價售賣。
消費者難辨真偽,整個行業亂象叢生,消費者不知不覺間就陷入了商家設下的陷阱。
在央視對“無菌蛋”亂象進行曝光后,更為關鍵的問題也被網友指了出來。
當超市將可生食的無菌蛋與普通雞蛋堆放到一起后,原本的無菌也就不存在了,生吃同樣有感染沙門氏菌的風險。
事實確實如此,無菌蛋雖經過殺菌處理,降低了致病菌風險,但由于蛋殼的多孔結構,在運輸或存儲過程中,仍存在被二次污染的可能性。
這也造成了即使是合格的產品,生吃也存在風險。
而商家在宣傳上往往一味強調可生食的安全性,對其風險卻提及較少,這也導致消費者可能忽視風險,花高價購買商品卻不能獲得預期安全保障。
無菌蛋亂象的本質,從來不是雞蛋本身的“無菌神話”,而是商家拿概念當鐮刀的逐利本性。
當“可生食”被包裝成“無菌”,當冷鏈標準被偷換成營銷話術,消費者為安全買單的信任,正在被文字游戲消磨。
但好在央視的曝光像撕開了一道口子,讓行業監管的陽光照了進來。
未來,隨著團體標準向國家標準的邁進,當“可生食”的每一個字都對應著透明的養殖流程,我們終能重拾對一枚雞蛋的信任。
不是迷信“無菌”的噱頭,而是相信從雞舍到餐桌的每一步,都有真實的安全在托底。
畢竟,食物的溫度,不該藏在概念里,而要落在每一個踏實的品控環節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