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以下簡稱《哪吒2》)正式下映,打破了中國影史多項紀錄。
據貓眼專業版數據,《哪吒2》累計總票房154.4億元,總觀影人次3.24億,成為中國影史票房榜冠軍、中國影史觀影人次冠軍、全球影史票房榜第5位、全球影史動畫片票房榜冠軍。
《哪吒》系列電影的熱映,猶如一束火把,點燃了無數觀眾對國漫的熱情。正逢高招季,國產動畫的崛起會不會激發廣大考生報考動畫相關專業的熱情?考生和家庭對此了解多少?就讓我們通過《哪吒》系列電影背后——中國動畫高等教育體系的一次集體“亮劍”,來看他們怎樣為國產動畫打造堅不可摧的“萬龍甲”。
專注
票房奇跡背后的“硬核輸出”
《哪吒》系列電影并非橫空出世,而是中國動畫產業頂尖人才集結的必然結果。
世紀之交,市場競爭壓力增大、產業鏈不完善、資金匱乏、人才短缺和創作理念落后等問題交織,使得中國動畫產業遭遇一系列嚴峻困境。
經歷產業調整期后,2004年,北京電影學院、中國傳媒大學、吉林藝術學院動畫學院、中國美術學院等4所高校成為首批國家動畫教育研究基地。
2006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財政部等部門《關于推動我國動漫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隨著國家政策的扶持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國產動畫進入發展高峰期,并逐步形成了以網絡動畫為核心、動畫電影為重要支撐的新格局。
2015年,《西游記之大圣歸來》以9.56億元票房重振市場信心;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更以50.35億元登頂中國電影年度票房榜……這波創作浪潮的背后,是三代動畫教育者在造型體系構建、工藝傳承創新、跨學科培養模式等方面長達60余年的體系化積淀。
專業院校學科體系逐步完善,三維動畫、數字合成等技術的教學不斷升級……如今,中國動畫教育正在轉型與升級中發展壯大。
隨著高校藝術類專業考試招生改革將對考生文化素養的評估置于更為核心的位置,以及人工智能(AI)技術在藝術教學領域的廣泛應用所引發的深刻變革,動畫教育體系已逐步構建起一套更為科學、高效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出了大量綜合素養全面、學習能力突出,兼具深厚文化底蘊與敏銳審美感知的技術復合型人才。
138家制作公司、4000多名工作人員中,來自中國傳媒大學、北京電影學院、成都大學、四川傳媒學院、吉林動畫學院等高校的畢業生,撐起了《哪吒》系列電影從動畫制作到海報設計的全流程。
中國傳媒大學2006級動畫學專業碩士畢業生、場景設計師劉星,為了表現陳塘關大門整個場景同一角度好幾種水流的形式,在設計時常常會陷入對細節的極致追求,甚至不計成本和時間。
《哪吒2》陳塘關場景概念設計。圖片來源:微博@哪吒之魔童鬧海
吉林動畫學院2005屆本科畢業生、分鏡導演于淼,負責哪吒、敖丙等重要角色及精彩段落的分鏡設計,深入理解角色性格,使動作能準確傳達角色情感。
一個個高手背后,是中國高校動畫專業教育多年系統化培養的縮影。
以廣東為例,作為動畫產業大省,該省開設相關專業的高校有60余所。其中,既有擁有國家級一流動畫本科專業的華南農業大學和廣州美術學院,也有辦學規模較大的暨南大學、廣州財經大學等。廣州美術學院專注美術設計與視效,暨南大學強調整合原創能力,華南農業大學則注重動畫敘事能力和復合創新能力培養。廣東財經大學更是另辟蹊徑,開設“影視產業概論”“文創產品開發”等課程,培養懂創作、會運營的“全能選手”。
產教融合的深度實踐,則讓高校課堂與商業大片無縫銜接。四川傳媒學院按照“根植傳媒、園校合一、產教融合、實踐育人”的發展思路,將“成都影視城—影視硅谷超高清基地”建在校區,與師生共享科研教學場所及設備設施,積極推動成果孵化,師生得以深度參與《哪吒2》制作。
跨界
當實驗室思維遇上藝術基因
導演餃子(原名楊宇)和音樂制作人阿鯤(原名陳鯤?)的跨界故事,完美詮釋了突破學科邊界的無限可能。
《哪吒》系列電影的導演餃子。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畢業于四川大學華西藥學院的餃子,將實驗室的嚴謹帶入了動畫創作。大學期間的“試錯”,讓他確認了對動畫的熱愛,“棄醫從藝”的經歷非但沒有讓他丟掉一個醫學生的理性與專注,反而成為了他創作的支撐——實驗室里培養的精密推演能力,被創造性地轉化為對電影特效的極致追求;解剖學知識則讓哪吒“重塑肉身”的場景兼具視覺張力與運動生理邏輯。
《哪吒2》音樂制作人之一阿鯤的跨專業學習經歷,則展現出了大學提供的開放平臺為跨界探索提供的豐富可能。
從小,阿鯤就在鋼琴鍵盤和計算機鍵盤之間“雙棲”。2003年,考入電子科技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專業的他,在這所典型的理工科大學意外得到了寶貴的“作曲家必備初級訓練”機會——學校居然有一支多達四管編制的大型交響樂團。
帶著對音樂的滿腔熱愛,阿鯤加入了交響樂團,除了負責自己的鋼琴部分,還擔任指揮助理,借此把所有樂器都摸索了一遍,經歷了一個作曲家的必經階段。除此之外,他還時常去四川音樂學院蹭課,將音樂制作與計算機技術融會貫通,畢業后順理成章地考入四川音樂學院繼續深造。
從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那首聽完讓人食指大動的“開飯曲”,到《流浪地球》宏大空靈的背景音樂,再到如今《哪吒2》中電子與民樂融合的配樂,阿鯤將自己的工科思維和音樂制作的技術手段完美結合,真正實現了跨學科融合。
融通
不可忽視的高職“隱形戰力”
《哪吒2》制作過程中,138家中國動畫公司被分解為36個創意細胞單元,高等職業院校畢業生憑借扎實的細分技能,如材質貼圖、燈光渲染等,成為部分單元的執行主力。
事實上,從執行制片人到動作指導,從3D建模師到后期制作,高等職業院校的畢業生及在校師生撐起了這部國漫大片的半壁江山。
參與《哪吒2》部分制作的安徽追夢動畫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追夢動畫”)宋亮亮等3名創始人,均畢業于蕪湖職業技術大學。該公司25名年輕員工,大多是來自當地高職院校的畢業生。成都藝術職業大學則為影片輸送了執行制片人劉潘、動作指導蘇沂等核心成員。
追夢動畫創始人宋亮亮和動畫師蘇飛、楊軍、李帥(從左至右)展示《哪吒2》制片方寄來的簽名紀念海報。圖片來源:中國青年報
這,只是全國269所高職院校動畫專業集體發力的一個縮影——截至2024年,動畫影視類相關專業已覆蓋全國17.32%的高職院校。
《哪吒2》的爆火,也讓高職院校的學生們看到了動畫專業的未來。
在高職院校,動畫相關專業的學生可以學習到豐富的課程,包括素描與色彩等基礎課程,動漫運動規律、MG(動態圖形)動畫等專業課程,以及瑪雅(Maya)等動畫軟件技能類課程。此外,校企合作訂單班等產教融合課程,也讓學生在校期間就能積累實踐經驗。
在系統的職業教育和產教融合影響下,高職院校動畫專業培養的人才可以供給動畫制作的多個環節,除動畫師外,畢業生通常還可以從事特效師、角色設計師、場景設計師、3D建模師、后期制作師、游戲美術師等多種相關職業。
未來
下一站,人才培養如何破局
技術的革新帶來了教學體系的變化。高校如何及時調整課程設置,將AI應用融入日常教學?
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設置有國家級動畫實驗教學中心,學生可以接觸動作捕捉、虛擬現實等先進設備。今年,該校的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新增“AIGC與動畫創作”方向,直指行業技術前沿。
中國傳媒大學未來媒體體驗中心。圖片來源: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微信公眾號
蕪湖職業技術大學藝術傳媒學院動漫設計教研室主任陳晨提示同行們思考:AI更像是一面鏡子,教師要思考如何從培養“軟件工具的使用者”向孵化“文化內涵的創造者”轉型升級。
技術迭代僅是行業挑戰的一個切面。《哪吒2》制作“傾盡全行業之力”的現象,折射出動畫產業人才分布碎片化與高端人才稀缺的深層矛盾。如何構建系統化培養體系,鍛造適配產業發展需求的高素質人才,仍是亟待攻克的難題。
《哪吒2》的輝煌只是起點,國漫崛起的下一站,需要更多中國高等教育力量攜手,打造一支既懂技術又有匠心的“動畫天團”。正如影片所傳遞的信念——在這條“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路上,人才培養的破局,才是國漫真正的“萬龍甲”。
本文作者|中國教育報見習記者 孫雨新(張瀅對本文亦有貢獻)
責任編輯|梁瑞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