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Hayward
原創首發|藍字計劃
最初,沒有人在意一次不起眼的充電寶起火,這不過是一次偶然、一次事故、一個倒霉蛋的不幸遭遇,直到這次起火和每個人息息相關。
沒想到,《流浪地球》電影開頭的這一句話用在今天充電寶事件里能那么貼切自然。
自六月以來,充電寶“危機”持續發酵。因為充電寶的自燃風險,以羅馬仕、安克為首的充電寶品牌,在全球范圍內召回了超過200萬個充電寶,其中羅馬仕約50萬個、安克約180萬個。
另外,充電寶產業鏈的3C證書被大面積暫停,其中就包括了充電寶主要供應商安普瑞斯,超過70項電芯與電池相關的3C認證被暫停。
使用安普瑞斯電芯的品牌可謂遍布大江南北,除了上面提到過的羅馬仕和安克,市面上只要是有頭有臉的充電寶品牌都是它的客戶:小米、倍思、綠聯、OPPO、vivo、亞馬遜…上面這幾個品牌加起來有超過30個充電寶型號的3C證書被暫停,堪稱行業地震。
那問題的源頭是安普瑞斯嗎?目前看來,八九不離十了。
比如界面新聞從深圳市市場監督局得到的消息是,這次出問題的電芯的確是安普瑞斯。
另外,除了自媒體“差評”爆料安普瑞斯的電芯外包工廠規更換了正負極隔膜的原材料外,還有報道稱無錫市市場監督局已經對安普瑞斯(無錫)展開調查。
為了避免問題充電寶的危害進一步擴大,民航局出手了。自6月28日起,乘客禁止攜帶無3C或召回中的充電寶乘坐國內航班,這一舉動被視為對行業安全隱患的嚴厲監管回應。
這場由劣質充電寶電芯自燃引起的風波,終于還是吹向了所有人。而更令人擔憂的是,更多的爆料似乎在預告,目前遠還不是這場風波的最高潮。
信用危機
這次充電寶自燃風波的一個小高潮是民航局禁止攜帶部分充電寶上機。一張張安檢邊上堆積如山的“違禁”充電寶、閑魚上海量的二手充電寶商品在一直撩撥著大家的神經。
上周的文章里有朋友留言質疑,說這只是民航局禁止部分限定條件的充電寶上機,并非完全禁止使用充電寶,有什么值得大驚小怪的?
但最終事實證明“大驚小怪”完全合理。
在充電寶的主要使用場景中,遠途出行供能占了非常大一部分,而遠途出行的代表,就是坐飛機。
“坐飛機”這種出行方式對充電寶的依賴嚴重是一個事實。比如,在出發去機場、候機、登機再到起飛前,大部分人這兩三小時的時間里肯定會一直用手機。
哪怕在飛機上不玩手機,也要顧及一下落地之后手機的電量是不是充足、落地的周邊有沒有便利的充電條件,這時候如果手上有一個充電寶肯定是最優解。
另外,坐車、高鐵對手機充電的限制較少,座位附近都有供電插座,而絕大部分飛機航班都不支持,至少不鼓勵在坐飛機的時候充電。
根據小米在2021年的官方調研,以坐飛機為主的“出差/旅行”場景使用充電寶的占比高達50%,各種社交平臺、搜索引擎每天都有大量的人在問坐飛機能不能帶充電寶,也能從側面反映出“坐飛機”和“充電寶”的強綁定需求。
既然坐飛機不能沒有充電寶,那最終為了符合登機規定,消費者只能自費更換舊充電寶,這種“強制淘汰”難免引發抵觸情緒。
另一個問題是,禁止沒有3C認證的充電寶上機,是不是一種一刀切?
實際上3C認證在充電寶上使用的歷史不僅不長,甚至可以說是“非常短”。
根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的要求,2023年8月1日起,鋰離子電池與移動電源必須通過3C(CCC)認證,但有一年緩沖期。也就是說直到2024年8月1日之后生產、銷售、進口的充電寶產品才是必帶3C認證。
考慮到合格充電寶的壽命基本在5年左右,大多數人手中的充電寶肯定是用了3年或以上,這就意味著大多數消費者的充電寶是沒有3C認證的。而在新規之下,至少飛機是肯定不能上了。
更別說,現在對“充電寶隱患”的擔憂呈現擴散的態勢,有部分區域開始加碼:
一些城市在地鐵安檢的環節中也會檢查充電寶有無3C認證,如果沒有會被提醒甚至拒載;還有新聞報道部分機場不允許帶無3C認證的鋰電池產品(比如相機電池)上機,有一些攝影師被新規影響一塊相機電池都帶不上飛機。
盡管民航局說這些規定都是地方的“層層加碼”,但規定加碼背后折射的,是更多人對充電寶安全的恐懼,最終可能會導致所有沒有3C認證的充電寶產品寸步難行。
那產品有3C認證就能保證萬事大吉嗎?羅馬仕這次召回的其中一個型「PAC20?272」,正是2024年2月22日通過的3C認證,東窗事發后在今年6月14日被暫停認證。
|PAC20?272的其中一頁產品文案
畢竟羅馬仕和安克都說了,供應商存在“違規、私自替換原材料”的可能,也就是說通過3C認證之后還是有機會做手腳;再有微博博主@kang的爆料,羅馬仕自己也存在先通過3C認證后,再以次充好的情況。
更離譜的是,@kang還爆料了一個小道消息,稱安普瑞斯在每一個批次里都摻雜了外包電芯,這就相當于在送出去的外賣中隨機參雜了老鼠藥。
而來自@差評的數據,這次出問題的126280和676076電芯已經出貨了上億片,外包給代工廠的問題批次出貨量估計也有兩三千萬片。
上面這些案例才是我們感到憂慮的主要原因:廠家在擴大充電寶的召回范圍,還有不少用了安普瑞斯電芯的品牌默不作聲,樸素迷離的現實情況在加深所有人對充電寶的信任危機,沒有人能準確說出什么樣的充電寶才是絕對安全的。
或許正是這樣不負責任的隨機埋雷操作,涉及的產品數量又非常廣泛,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高度緊張;再加上航空安全無小事這個簡單道理,才能去解釋民航局的一刀切、各地的層層加碼行為。
反正無論如何,整個充電寶行業是真炸了。
而造成了這一切的始作俑者,安普瑞斯現在在做什么?
主角隱身
明明主角應該是安普瑞斯,但最近的主角卻成了3C認證,這很不合理,也不應該。
搞出了這么大件事之后,一切的始作俑者安普瑞斯卻沒了聲音。不少媒體報刊向安普瑞斯尋求回應,結果都是杳無音訊;安普瑞斯的官方渠道全部失聲,甚至連反駁它是問題源頭的“是謠言,保留起訴的權利”都沒有。
現在打開安普瑞斯的官方網站,新聞那一欄已經是清空狀態。
看來,安普瑞斯的潛臺詞是:無可奉告。
能搞出這么大,大家千萬不要以為它是什么小作坊;恰恰相反它在行業里有領先地位,才讓事情一發不可收拾。
安普瑞斯(無錫)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由美國Amprius全資子公司與無錫產業發展集團共同投資設立,坐落于江蘇無錫。
作為國內鋰離子電池行業的重要企業,安普瑞斯憑借其在高能量密度與輕薄化設計方面的技術優勢,長期占據充電寶市場的領先地位,也是國內充電寶領域軟包電池第一大供應商。
從技術上看,安普瑞斯還是有兩把刷子的。鋰電池充放電的原理簡單來說,就是插上手機時,負極(一般是石墨)中的鋰離子跑出來,通過電解液穿過隔膜,移動到正極;同時,電子無法穿過隔膜,它們從負極經過外部電路流向正極,這就產生了電流。
而安普瑞斯的核心競爭力是“硅納米線負極”技術。
用了這種技術的電池,采用三維立體硅納米線代替傳統石墨負極,硅納米線的比容量(Specific Capacity)高達3400mAh/g,是石墨負極(約350mAh/g)的10倍,大幅提升鋰離子存儲空間。
|圖源:充電頭網
對于追求輕薄與便攜的充電寶、電動穿戴設備或航空應用來說,體積小、容量大是核心優勢。安普瑞斯正是依靠這項技術,在業內建立起“高密度+輕薄”的產品口碑。
只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強大的技術讓安普瑞斯得到海量客戶的青睞,但根據@差評 的數據,即便安普瑞斯的車間干冒煙了,一個月也就不到250萬片的出貨量,對市場需求來說簡直九牛一毛。
因此,安普瑞斯不僅是為了壓縮成本,還是為了提高產量、承接溢出的產能,去找了代工廠代工。只能說,當一家工廠不以多建車間、工廠的方法擴充產能,而選擇了“找外包”,風險從一開始就埋下了。
有媒體把充電寶危機的導火索歸咎于“充電寶行業的過度內卷”,利潤太低云云,雖然有一定道理但卻不值得同情。使用安普瑞斯電芯的充電寶在萬米高空的航班上自燃的可能性是完全有的,我們看到的是充電寶行業為了利潤,將公眾安全視為草芥。
爛攤子如何收場?
經此一役,安普瑞斯很可能已經“完蛋了”。
安克已經宣布停止和安普瑞斯的供貨合作,并光速宣布和另一家頭部電芯ATL達成了合作。未來其他的頭部充電寶品牌大概率也會效仿安克,從安普瑞斯轉向其他更有知名度的電芯供應商合作,盡量消除“充電寶會炸”的刻板印象。
另外,這次的事件也暴露了當前3C認證流程存在的問題。
比如在3C認證通過后,后續的產品是否合規,全看廠商和工廠“自覺”。還有媒體提到,3C認證的檢測標準里對產品核心部件的強制性科學檢測存在空白、被檢查出問題后只罰幾萬塊或暫停3C認證的威懾力不夠等。
所以,6月18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網站公開征集移動電源17項強制性國家標準制修訂計劃項目的意見,修改充電寶產品的3C認證標準勢在必行。
這次充電寶“危機”是一次整個充電寶行業、所有鏈條的照妖鏡。至于消費者手中的充電寶很可能成了“廢品”,哪哪都不能用,最終也只能憋著,等嚴格的3C認證新規推出之后煥新一波了。
搞到最后,所有人都是輸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