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全球經濟和技術競爭已經白熱化,稀土這東西成了焦點。稀土是啥?簡單說,就是一堆稀有金屬元素,高科技和軍工都離不開它,比如手機、電動車電池、導彈制導系統,全得靠稀土。中國呢,控制著全球70%以上的稀土產量,美國80%的稀土需求得靠中國進口。這幾年,美國一直想擺脫這種依賴,但稀土這玩意兒開采、提煉都費勁,短時間根本搞不定自己的供應鏈。
6月15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放話,要求中國在10天內取消稀土出口限制,不然就加碼經濟制裁。這事兒不突然,美國早就不爽中國卡著稀土這張牌了。2020年代初,中國就開始收緊稀土出口,理由很簡單:保護資源、發展自己的高端產業。美國這邊急了,因為他們的高科技企業離了稀土就轉不動,國防部也坐不住,怕供應鏈斷了影響軍工生產。
特朗普給的10天期限聽著挺嚇人,但其實是老套路了,就是想用高壓逼中國讓步。這次制裁威脅里還提到要拉上歐盟、日本一塊兒施壓,擺明了要搞個“稀土聯盟”。美國算盤打得挺響:要么中國服軟,要么全球市場亂套,他們還能趁機推自己的稀土替代計劃。
中國這邊咋看這事兒?6月18日,王毅在北京開了個記者會,面對一堆外國記者,直接扔出四個字:“和而不同”。啥意思?翻譯過來就是,我們可以合作,但得尊重彼此的差異,中國不會完全按你們的意思來。這話聽著溫和,其實硬得很,等于告訴美國:稀土這事兒沒得商量,但大門也沒完全關死。
為啥中國這么硬氣?第一,稀土是我們的優勢,全球找不出第二個國家能這么大規模供應。第二,這幾年中國自己也在升級產業鏈,稀土不光是賣原料,更多是用來做高端產品,比如5G設備、新能源電池。第三,美國的制裁威脅聽著兇,真干起來他們自己也得疼,畢竟產業鏈是連在一起的,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這10天期限里,網上吵翻了天。有人說美國這是搬石頭砸自己腳,有人覺得中國得適度讓步,不然國際關系更僵。到了6月25日,期限快到的時候,中美雙方的牌還沒完全攤開,全球市場已經開始晃了,稀土價格漲了不少,企業都在觀望。接下來就得看這事兒咋收場了。
6月20日,中美開始緊急談判。這次談得很低調,沒啥公開細節,但從結果看,雙方都不想把事兒鬧得太僵。6月26日,期限剛過一天,兩國宣布達成一個框架協議。中國同意部分放寬稀土出口,比如增加一些配額,但沒完全取消限制;美國這邊取消了部分針對中國企業的制裁措施,還承諾不拉歐盟和日本搞對抗。
這協議聽著像是各退一步,其實中國占了上風。為啥?因為美國還是得靠中國稀土,他們的替代計劃沒那么快落地。協議里沒提具體數字,但估計中國每年多出口個幾萬噸,夠美國撐一陣子,但遠遠沒到敞開了供應的地步。美國這邊呢,嘴上不說,心里估計挺憋屈,他們本來想借機把中國壓下去,結果還是得低頭。
全球市場這邊,協議一出,稀土價格穩住了,企業松了一口氣。不過,這事兒遠沒到結束。美國回去就加大了國內稀土開發的投入,比如加州有個叫芒廷帕斯的礦,聽說要擴產,但成本高得嚇人,短期內還是威脅不了中國的主導地位。中國這邊也沒閑著,繼續推自己的稀土產業升級,目標是少賣原料,多賣成品。
長遠看,稀土這張牌中國還會攥在手里。美國要想翻盤,得花十幾年甚至更久,建自己的供應鏈。可這期間,技術進步又可能把稀土的重要性變淡,誰知道呢?反正這場博弈告訴大家,中國不是好惹的,美國也不是鐵板一塊。
這事兒咋看?說白了,就是資源和技術的較量。中國靠稀土站穩腳跟,美國急著擺脫依賴,誰也別想一口吃掉誰。你咋看?歡迎留言聊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