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NEWS NEWS NEWS NEWS NEWS
文娛快訊
NEWS NEWS NEWS NEWS NEWS
玩具,珍藏一段美好的時光,啟迪感性和理性的結合,承載一篇人生的華章。當我們打開博物館的時光寶盒,觀賞不同種類的玩具,穿越文化脈絡與歷史長河,永恒的童心童趣將重新綻放,我們將再次探尋到內心深處的人生意義。即日起至9月21日,由廣東省博物館主辦的“一起玩:藏在博物館里的玩具”在廣東省博物館三樓展廳二正式對觀眾開放。
本次展覽由廣東省博物館與中國民族博物館、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云南民族博物館、青海省博物館、廣州迪士普音響博物館、廈門大學圖書館等機構合作,展出童玩、童用藏品240余套。從音、形、竅、弈、娛不同角度呈現歷史發展下多元的玩具風貌,它們跨越時空,喚醒觀眾童年記憶,共同講述著關于人類啟智之旅的奇妙故事。不僅具有著個體共鳴的豐富情感意蘊,更發掘出靈光乍現中的深層文化內涵。
此外,展覽還策劃一系列沉浸式、互動式展教融合活動。觀眾可以參與玩具創意工坊親子體驗活動,針對70、80、90后觀眾開設的三個專場旨在喚醒不同年齡觀眾的童年回憶。同時,展覽文創產品兼具紀念價值和娛樂趣味,在滿足觀眾消費需求上,并再度呈現了展覽“玩具”主題。在文創美食方面,觀眾可以欣賞七巧板、棉花糖鴨子等創意造型的甜品以及體現展覽稚趣風格的飲品,讓觀眾珍藏這份獨屬童年的文化記憶。
清孔雀藍釉魚化龍口哨
廣東省博物館藏
清茄子釉魚化龍口哨
廣東省博物館藏
哨在人類文明的童年便已經被創造出來,在很多古老的文明中,都能發現它小巧、不惹眼的身影。古人曾在狩獵中用它模仿鳥、鹿等動物的叫聲,或在游牧時召喚牛、羊。在閑暇時,口哨變身或發展為樂器,在曠野中發出呼嘯。哨的材質多樣,泥、陶、銅、竹、木、草等,隨著歷史的發展,哨子已經告別了捕獵、召喚、祭祀、辟邪等用途,造型樣式五花八門、天馬行空。在今天的民俗廟會上,我們仍然能見到它們的身影,民間百姓稱它們為“泥叫叫”“叫叫”“娃娃哨”等,作為玩具售賣。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里有:“魚滿三百六十年,則為蛟龍,引飛去水。”百姓歷來喜用物象寄托對子孫后代的美好期許。魚化龍的民俗形像,飽含民間向善進取,改變命運,創造新生活的文化智慧和理想。這兩只小哨子,既有生動的童趣,也有美好的寓意,在孔雀藍釉、茄子釉的釉料使用方面也非常出彩。
Ami Rivenc Geneve牌圓筒落地式八音盒
十九世紀末
廣州迪士普音響博物館藏
音樂盒,也叫八音盒,起源可追溯至中世紀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這款瑞士風琴交響樂音樂盒,出自瑞士Karrer大師之手。落地式八音盒有著精美的影木木紋外殼,四周鑲嵌細木,蓋子鑲嵌有好看的花鳥圖案。內置的圓筒長41厘米,可演奏6支樂曲;此外內部還設置了1只皮鼓,6個音鈴,1 只木鼓和5把音梳;音鈴由6只飛鳥作為擊打工具,左側8齒的音梳用以撥動皮鼓,右側14齒的音梳用以撥動音鈴和木鼓,中間音梳為17齒的風琴音梳,另外38齒的音梳和44齒的音梳用以撥動圓簡上的凸點。
白族布扎——茶馬古道
現代
云南民族博物館藏
在云南白族民間布藝玩具中,反映較多的另一題材是以“馬”為主題的玩具。云南民族博物館收藏的這套白族布扎——茶馬古道,主要以反映“馬幫文化”為代表的內容為主,長47厘米,寬15厘米,高20厘米。整套布扎主要由馬幫隊伍、茶馬古道人物等或站立、或行走的馬,馬馱茶葉、鹽、布料等造型,也有人騎馬的造型,騎馬人頭戴帽子、手執馬鞭、身挎包袱,正在行走中的造型組成,整套布扎做工精細、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構成了一組獨具民族特色的“馬幫文化”場景圖。白族民間藝人將“馬幫文化”內容巧妙運用于一件件布藝玩具中,不僅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還有寓教于樂的文化功用,也讓孩童在認識客觀世界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引導作用。
白族點水鳥玩具
現代
云南民族博物館藏
白族點水鳥兒童木玩具,征集于云南鶴慶,長12厘米,寬11厘米,高13厘米,該玩具仿照自然界中點水雀的形態與動作,用小木頭做成頭、身、尾三段活動體,將竹片彎曲產生彈力,把雀身固定于竹片一端,拉動線即可彈出,點水雀作上下“點水”動作。每年農歷正月初五,當地民間玩具藝人都會聚在“娃娃街”販賣。深受孩童喜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