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報道, 韓國一項最新民意調查結果顯示,總統李在明執政首周的支持率為58.6%,高于前總統尹錫悅和樸槿惠同期的支持率。李在明贏得韓國總統選舉后,不久前宣誓就職。民調機構“真實計量器”日前對2507名韓國成年人展開民意調查,近日發布調查結果,顯示李在明所獲支持率為58.6%,不支持率為34.2%。
從民調結果看,李在明執政首周的支持率高于前總統尹錫悅同期的52.1%和樸槿惠的54.8%,但低于文在寅同期的81.6%和李明博的76%。
據環球網報道,近日,韓國總統李在明在韓國國會發表施政演說時表示,韓國經濟正處于“絕望”境地,韓國政府正在緊急制訂一項補充預算案。補充預算案包含發放全民消費券促進消費、加大投資、支援個體業者和弱勢群體、穩定財政等內容,希望韓國國會針對補充預算案的制訂和實施進行積極協助。李在明表示,當前提振經濟、促進民生是韓國的首要任務,未來將大力投資人工智能、半導體等尖端產業,促進生物技術以及制造業的革新,扶持文化產業發展。
李在明(資料圖)
李在明很懂韓國政治的游戲規則,把上任“前一百天”當作“黃金窗口”,拼盡全力打底牌。經濟上,一紙30萬億韓元的應急計劃,加上“惠民消費券”和減輕個體工商戶債務等組合拳,瞄準了疫情后最焦灼的社會神經。韓國綜合股價指數攀升至3100點,街頭巷尾都能感受到哪怕細微的復蘇氣息。與此同時,新一輪半導體產業法案和對高科技、軍工出口的投資,也讓“技術立國”牌坊愈發扎實。
以上這些積極信號,用韓國那邊的話說,是李在明政府采取的一系列大膽的內外決策,起到了關鍵作用,于是交出的第一份成績單還算不錯。當然不支持的聲音也有,主要是圍繞總理提名人選爭議,還有李在明本人缺席北約峰會,引發了小范圍的負面輿論,不過這部分主要是來自保守派陣營,他們對李在明一直不怎么買賬,對中間群體的影響就可以忽略不計了。凡事就怕比,對比一下前任尹錫悅在同一時間段的數據,就知道李在明的表現,已經可以說得上成功。
2025年4月4日,尹錫悅正式被罷免,成為韓國第三位被彈劾的總統。而在他執政的三年里,韓國社會陷入了“全方位混亂”:經濟上,增長率從2022年的2.6%跌至2024年的1.1%,失業率升至4.2%(2025年第一季度數據);外交上,“一味偏向美國”的政策導致中韓貿易額下降15%,民眾對“選邊站”的不滿達到頂點;社會層面,“梨泰院慘案”(2022年死亡159人)的未決調查、“世越號沉船事故”(2014年死亡304人)的歷史遺留問題,始終刺痛著民眾的神經。
李在明(資料圖)
相比之下,李在明就老練多了。尹錫悅的前車之鑒讓他避開了不少明顯雷區。他很清楚上任頭一百天的重要性,能不能彌合國內分歧、整合國家力量,全看這階段能不能打好基礎。從民調看,頭一個月表現確實可圈可點,現在他或許能把目標瞄準文在寅 —— 文在寅上任一百天支持率沖到 70% 高位。接下來李在明有不少 “硬仗” 要打:對華外交、朝韓關系改善、跟美國的經貿談判等等。要是這些都能順利推進,真像他說的那樣從韓國核心利益出發,不盲目選邊站隊,支持率估計還能再漲。
李在明自己也知道,現在的高支持率,是建立在“反尹錫悅”的情緒上,如果不能把政策落地,不能讓民眾看到實實在在的成果,那么這些支持率就像空中樓閣,隨時會倒塌。比如,他承諾“讓韓國企業重新回到中國市場”,但如果不能解決中韓之間的貿易壁壘,那么這個承諾就會變成空話;他承諾“緩和朝韓關系”,但如果朝鮮不配合(比如重啟核試驗),那么這個承諾也會變成泡影;他承諾“扛住美國的壓力”,但如果特朗普政府堅持加征關稅,那么他可能會陷入“兩難”——要么得罪美國,要么得罪民眾。
李在明(資料圖)
如同駕駛老舊列車通過隧道,韓國社會渴望一陣新風。雖然李在明起步姿勢漂亮,最終能否穩住高位、避免重蹈覆轍,還要看百日后的政策落地能力。經濟復蘇、國際形象修復,還有如何處理中美兩強之間的關系,這些課題擺在新總統案頭——每一步都要精打細算。結果會否像那句韓國民諺:“繩結扎得緊,路才走得遠”?我們暫且拭目以待,給這位新總統留大片操作空間。畢竟,變動之下,韓國國運也許正在悄悄轉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