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驟停,危機暗涌。6月30日,四川資陽市樂至縣佛星鎮永興村2組突發50噸巖石崩塌,兩戶居民的4間房屋瞬間損毀。令人驚嘆的是,在這場驚心動魄的災害中,3名受威脅群眾全部安全撤離,創造了四川2025年汛期地質災害避險的首個成功范例。這場與死神賽跑的勝利背后,藏著怎樣的應急密碼?
損毀的房屋。
7月1日,樂至縣佛星鎮永興村2組村民何云剛、何云祥的住房已面目全非。航拍畫面令人震撼,一塊目測重達50噸左右的巖石崩塌體,如同巨錘掄下,將何云剛、何云祥的房屋砸得支離破碎。斷裂的梁柱、坍塌的屋頂,訴說著災害的慘烈。
“住了幾十年啊!我從來沒想過它真會垮下來,要是人還在屋里頭,絕對砸得粉身碎骨!三個房間的床,全砸爛完了!里屋、外屋、連廚房那間……全毀了!多虧了干部們硬是把我們拉出來了啊!”村民何云剛紅著眼眶說。
目測重達50噸左右的巖石崩塌體。
這場“零傷亡”奇跡,始于精準的預警與高效的響應。6月29日,暴雨未至,預警先行。資陽市樂至縣接連發布暴雨黃色預警、地災黃色預警,縣防汛抗旱指揮部迅速啟動Ⅳ級防汛應急響應。
“我們自規局通過微信、電話、短信等,要求21個鄉鎮做好‘雨前排查、雨中巡查和雨后檢查’工作,并要求所有鄉鎮嚴格按照‘三個避讓、三個緊急撤離’的原則,對所有地災隱患點受威脅群眾全部進行避險轉移。”樂至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李金陽介紹。
損毀的房屋。
面對嚴峻形勢,鎮一級干部聞令而動。
“我鎮接到了縣上發布的暴雨黃色預警后,立即啟動鎮、村兩級應急預案,要求所有的鎮村干部,還有社區干部,在暴雨來臨之前,必須下沉到一線,針對轄區內所有掌握的隱患點逐一進行排查。”樂至縣佛星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曹駿笙介紹,重點是對全鎮8處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排查,研判人員是否轉移、財產是否轉移。
損毀房屋的部分墻體。
下午3點暴雨已至,佛星鎮永興村村兩委接到指令后,隨即便組織人員到地災隱患點群眾家進行撤離動員。
“最難勸的是何云剛家88歲的老母親。老人家戀家,說啥也不愿走,覺得幾十年都好好的。眼看雨越下越大,急啊!”永興村村民委員會主任唐光軍回憶,當時鎮領導、村干部輪番上陣,一遍又一遍地講險情、講后果,從下午磨到晚上7點,老人家才同意撤離到同村的親戚家避險。
鎮村干部勸導何云剛的母親。
6月30日上午,暴雨停歇,但山體飽含水分,風險并未解除。鎮村干部再次對重點區域進行雨后核查。正是這次“回頭看”,成功避免了一場悲劇。
“我們的村干部到現場就發現了何云剛家后面的山石,有松動現象,于是就電話通知他先暫緩回家,等險情徹底排除過后再回來。”曹駿笙說。
當天中午12點左右,隨著一聲巨響,重達50噸的巨石突然坍塌,裹挾著碎石傾瀉而下,瞬間將何云剛與何云祥的4間房屋砸毀。若不是此前的緊急撤離,后果不堪設想。
事發后,當地迅速啟動災后處置預案,在這里拉起警戒線,設立地質災害警示告知牌,并對崩塌區域開展地質穩定性評估,盡全力幫助受災群眾渡過難關。
村干部設立地質災害警示告知牌。
曹駿笙表示,“結合當前受災情況,我們首先是協調相關職能部門對新房進行選址。其次,將其納入地質災害搬遷項目,申報一些資金補助,緩解受災群眾的經濟壓力。最后,幫助他們申請臨時救助,度過這段受災時間。”
何云剛在村干部和相關部門陪同下對新房進行選址。
50噸巖石的轟然崩塌,是自然力量的殘酷展示;3名群眾的安然無恙,是“生命至上”的生動實踐。樂至縣這場成功避險,不僅彰顯了“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防災機制的實戰威力,更為全省乃至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供了一個可復制、可推廣的“四川樣板”。它用事實證明,只要堅持科學預警、果斷決策、高效執行,就能在災害面前筑起堅不可摧的生命防線,守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全媒體記者 陳維 杜雅蘭
來源:資陽觀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