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韓聯社披露,中國正考慮邀請韓國總統李在明,出席9月3日舉行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據消息人士透露,中方目前通過“多個外交渠道”傳遞了這個信息,面對邀請,韓國外交消息人士謹慎表態:“需要考慮的事情有很多。”2015年9月,時任韓國總統樸槿惠頂住西方壓力,出席中國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她在天安門城樓的畫面,曾成為中韓關系蜜月期的象征。如今歷史輪回,李在明政府需權衡這一外交先例的現實價值——樸槿惠的選擇雖贏得中方好感,卻也承受了來自盟友的壓力。
當前半島局勢為決策增添新維度。李在明上任后迅速提名朝鮮事務專家李鐘奭擔任國家情報院長,此人曾促成三次朝韓領導人會晤,被媒體稱為“特使型院長”。若李在明接受邀請,可借北京平臺與各方就朝核問題展開“走廊外交”,為重啟半島對話創造契機。韓國外交界流傳的分析認為,這或是中方邀請的戰略深意之一。東北亞格局正經歷深層重組。特朗普重返白宮后,美日韓三邊同盟呈現強化態勢。
同時中韓經貿紐帶依然緊密,中國占據韓國出口28%份額,半導體領域依存度高達63%。李在明在競選時直言:“不能將所有籌碼押注美國”,此番表態如今面臨首次重大外交考驗。李在明這位從底層逆襲的總統以實用外交為核心理念,這一特質在6月10日與中國領導人通話中已初露端倪。他雖明確承諾“推動雙邊睦鄰友好關系深入發展”,卻未對具體行程松口,體現了戰略模糊的藝術。
韓國新政府的多邊平衡術正逐步展開。對美,李在明在就職演說中強調“韓美同盟是外交政策基石”,同時推進收回戰時作戰指揮權談判,謀求自主性提升。對華,經濟領域將成為突破口,新政府計劃深化產業鏈供應鏈協同,緩解美國高額關稅沖擊。另外,同步修復對俄關系,欲借“北極航線”提升釜山港國際物流地位。這種全方位布局使其在“九三閱兵”決策上格外審慎。韓國外交部當前的沉默背后暗流涌動。青瓦臺正密切關注兩個關鍵變量。
首先是特朗普會否現身北京?其次是朝核問題能否借機突破? 若李在明單獨成行,恐被解讀為“親華疏美”,沖擊其強調的同盟根基。2016年“薩德”危機使中韓關系急凍,尹錫悅政府后期介入臺海問題致兩國互信受損。李在明在電視辯論中以“外星人入侵地球”隱喻回避臺海問題站隊,展現規避選邊站智慧,此次邀請是對其外交智慧的再次測試。
更深層挑戰是韓國內部認知撕裂,尹錫悅執政時韓國民眾對華好感度降至冰點,商界卻盼恢復對華合作。李在明需彌合裂縫,其幕僚團隊已釋放信號,將推進“經濟安保”概念,在半導體、新能源等敏感領域采取“政經分離”策略。歷史經驗表明,韓國在中美之間的戰略搖擺空間正急劇縮小,李在明最終的決定——無論是親自前往、派特使代行,還是以技術性理由婉拒——都將成為韓國在“亞洲新冷戰”格局中站位的試金石。
樸槿惠2015年的選擇曾讓韓國獲得豐厚回報:中韓自貿協定加速落地,朝核問題話語權提升。十年風云變幻,當李在明還在為是否接受中方邀請而猶豫不決時,他深知這次抉擇或將定義其五年任期,甚至影響東北亞未來權力格局的重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