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網信辦開展“清朗·整治短視頻領域惡意營銷亂象”專項行動,其中明確從嚴打擊散布虛假信息等惡意營銷亂象。6月29日,公安部發布消息,“山東一女子向丈夫索要5元買早餐遭拒后輕生”等多個謠言編造傳播者被行政處罰。(據公安部微信公眾號)
“沖突才能上熱搜,出大事兒才有流量”,這是某百萬網紅道出的“流量密碼”。近年來,網絡虛假信息泛濫,大量以“剪切拼湊”“故意模糊時間地點”“冒用身份”“AI偽造”等手段編造的謠言短視頻頻現,夸大渲染社會矛盾、制造社會焦慮,不僅透支了社會信任,更是嚴重擾亂網絡傳播秩序,甚至引起社會恐慌。
網絡不是法外之地。利用網絡造謠傳謠,是我國法律明令禁止的行為。既然如此,為何網絡造謠依舊屢禁不止?這和造謠的低成本和高利潤有關。
近年來,隨著AI工具的普及,造謠短視頻的制作和傳播速度大大加快,加上社會矛盾天然帶有憤怒、恐懼、不公等情緒,更容易刺激網友情緒,引發評論、轉發,造謠者便在此基礎上大做文章,尤其集中在醫患關系、性別對立、貧富差距、官民沖突、職場沖突等矛盾話題上。相關謠言關注度較高的同時,算法會判定此類內容“高熱度”進而加大推送力度。久而久之,社交平臺逐漸走入“情緒優先”,而非“事實優先”的“后真相陷阱”。而背后的造謠者、MCN機構則利用造謠帶來的流量變現,經“櫥窗跳轉”“直播導流”等手段進行營銷,賺得盆滿缽滿。
每一條病毒式傳播的謠言,都在社會信任的血管上劃開一道裂痕。它真正的破壞力并非在于改變事實的真假,而是潛移默化中改變了公眾的認知方式。或許人們不會記得某一條謠言的實際內容,卻會記住謠言背后所反映的社會矛盾,并固化對某一群體的偏見,遇到相似事件時更習慣“貼標簽”,未知事件全貌的前提下快速審判,讓理性變得日益稀缺。
網絡空間的虛擬性不是違法犯罪的 “防護服”,唯有讓法律成為懸在網絡謠言頭上的 “達摩克利斯之劍”,才能從根本上遏制虛假信息的病毒式蔓延。一方面,必須加大整治力度,對查實的造謠賬號及時封禁,拉入黑名單,對相關造謠公司進行處罰,適時通過記入征信等方式進行綜合制約,防止其換個“馬甲”卷土重來,以法律之刃斬斷謠言產業鏈。另一方面,要強化算法合理性,加入“信息來源可信度”等測算維度,優先推送標記為權威媒體、學術機構或第三方事實核查組織檢驗過的內容,從源頭上提升信息質量。
穿透陰霾,方見清明。在信息碎片化的時代,每一句不負責任的揣測、每一條未經核實的傳言,都有可能成為撕裂信任的利刃,侵蝕這個社會的根基。只有以法律為盾,借技術東風,織牢謠言防控網,在全社會形成“謠言治理從我做起”的共識,才能共同守護好清朗的網絡生態。
【來源:檢察日報正義網 作者:何慧敏 王嵐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