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嘉賓一致認為印度無法超越中國的地位,順帶著還把中國全方位的夸了一遍!愣是把一場“印度崛起研討會”開成了 “中國發展表彰大會”。
而嘉賓們第一個聊的就是中國科技。就說這幾年,嫦娥六號從月球背面采樣回來,帶回來的月壤研究直接發了《自然》和《科學》雜志,把月球背面 28 億年前還有巖漿活動的秘密都揭開了。還有 “中國天眼” FAST,發現的脈沖星數量都破 1000 顆了,比國際其他望遠鏡加起來還多。這些硬實力,印度拿啥比?
再看印度,他們搞太空確實有點成績,比如月船三號著陸月球,但那預算才 7400 萬美元,連部科幻電影成本都不夠。可問題是,這種 “花小錢辦大事” 能持久嗎?印度研發投入占 GDP 才 0.64%,中國是 2.65%,這差距就像騎自行車追高鐵,根本沒戲。
產業鏈這塊,中國是 “全能選手”,制造業占全球 35%,從原材料到成品全搞定。印度呢?造個手機、太陽能電池板,70% 的零部件都得從中國進口。就說半導體,印度雄心勃勃要造芯片,結果富士康和韋丹塔的 195 億美元項目黃了,技術合作伙伴找不到,政府補貼也沒影兒。反觀中國,華為的 5G、寧德時代的電池、大疆的無人機,哪個不是全球領先?華為全球通信設備市場占 31.3%,寧德時代動力電池占 38.4%,大疆民用無人機占 80%,這些都是硬通貨。
人才方面,中國每年理工科畢業生 400 萬,印度雖然人多,但高端人才都往國外跑,國內科研環境又差,經費不穩定,博士都不愿意留下。印度學生出國留學人數 150 萬,比中國還多,結果就是國內人才 “空心化”。中國呢?不僅自己培養人才,還吸引全球頂尖學者,像清華大學在泰晤士排名第 23,印度最好的理工學院才排 300 多名。
政策支持上,中國有長期規劃,“十四五” 把科技自立自強當重點,政府和企業一起發力。印度呢?政策變來變去,官僚主義嚴重,審批慢得像蝸牛。就說半導體補貼,申請窗口開了又關,關了又開,企業根本不敢投錢。法國媒體都看明白了,印度要是跟著美國走,最后肯定被坑,美國連自己盟友都算計,何況印度。
國際合作這塊,中國玩的是 “開放共贏”,嫦娥六號帶了歐空局、法國、意大利的設備一起探測,還把成果分享給全球。印度呢?和美國合作造芯片,結果美國軍方直接在印度設廠,明擺著要控制印度科技命脈。這種 “被人牽著鼻子走” 的發展,能長久嗎?
再看看關鍵技術,中國在 64 項關鍵技術里 57 項領先,美國只剩 7 項。量子計算、人工智能、先進材料這些前沿領域,中國都是領跑者。印度呢?連個五代機 AMCA 都搞了 17 年還在圖紙上,中國殲 - 36 都試飛了,進度比殲 - 20 還快 60%。這種差距,不是一代人能追上的。
還有產業鏈的韌性,中國在疫情期間搞出健康碼、遠程辦公,靠的就是強大的科技支撐。印度呢?連基本的醫療物資都得依賴進口,疫情期間連氧氣都供應不上。這種 “關鍵時刻掉鏈子” 的表現,怎么讓人相信他們能取代中國?
最后,老百姓的生活感受最實在。中國的高鐵、移動支付、新能源汽車,哪個不是改變生活的黑科技?印度呢?連基礎的電力供應都不穩定,城市里到處都是貧民窟。科技發展是為了啥?不就是讓老百姓日子過得更好嗎?中國做到了,印度還差得遠。
所以,法國節目嘉賓說得一點沒錯,印度想取代中國,根本不可能。中國科技的全面領先,是靠真金白銀的投入、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穩定的政策和開放的心態換來的。印度要是不解決基礎設施差、人才流失、政策搖擺這些根本問題,就算再吹 “印度崛起”,也只能是個笑話。這場 “中國發展表彰大會”,中國當之無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