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劉海鵬 張延體 馬海漫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并將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納入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在新時代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中,高技能人才已成為推動產業升級、增強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力量。
山東是經濟大省、制造業大省,高技能人才需求旺盛。近年來,山東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緊緊圍繞“技能山東”建設目標,以服務產業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為導向,持續深化技能人才培養體制機制改革,構建了“政府引導、企業主體、院校支撐、社會參與”的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打造了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技藝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隊伍,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建設提供了堅實技能支撐。
強化政策引領
推動隊伍建設“量質齊升”
健全制度保障。2023年10月,人社部與山東省政府簽署共建“技能山東”框架協議,支持山東率先打造全國技能人才集聚新高地。以此為契機,我省創新出臺一攬子政策舉措,推動技能人才體制機制改革深化落實,構建起“培養+評價+使用+激勵”全鏈條政策體系。同步深化實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訓行動(2025-2027),推行“崗位需求+技能培訓+評價認證+就業服務”四位一體模式,構建起覆蓋廣泛、層次分明的職業技能培訓體系。
發揮頭雁效應。聚焦重大國家戰略、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點產業需求,大力實施“技能興魯”百萬工匠培育行動,高技能人才隊伍持續壯大,年度新增人數實現“四連增”。截至目前,全省高技能人才總量突破460萬人,其中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22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技能人才70人、全國技術能手771人、齊魯首席技師2398人、山東省技術技能大師199人、山東省技術能手4528人,高技能人才、高技能領軍人才總量位居全國前列,形成梯次銜接、結構合理的高技能人才隊伍。
鍛造技能大軍。2024年全省新增技能人才69.1萬人,總量達到1582萬人,規模與增速持續領跑全國。技工教育發展成效顯著,現有技工院校221所、在校生45萬人,分別位居全國第一位、第二位,形成企業技能人才的“蓄水池”。
完善培養體系
破解“源頭供給”難題
發展技工教育。一是提質擴容增效。基本形成以技師學院為主要培養層次,高級技工學校、技工學校合理布局、梯次發展的現代技工教育體系。開設989個“訂單班”“冠名班”,4.4萬余名學生在“校中廠、廠中校”的實踐場景中錘煉技能,人才培養與產業轉型升級“同頻共振”。二是推動工學一體。全面推行工學一體化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完善以國家職業標準為依據、以工作任務為導向、以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的一體化教學課程體系和以理論教學與技能訓練融通合一、能力培養與工作崗位融通合一、實習實訓與頂崗工作融通合一為目標的培養方式。我省分別有37所、51所、73所院校承擔全國技工院校工學一體化第一、第二和第三階段改革任務,遴選推薦35個工學一體化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優質課堂。三是緊扣市場脈搏。發揮技工院校專業設置對接市場靈敏度高的優勢,將學校專業設置由審批制改為備案制,鼓勵學校聚焦“十強產業”發展需求,持續優化專業設置結構布局,推動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四是探索國際交流合作。積極開展“一帶一路”技能筑夢行動,統籌做好“引進來”和“走出去”兩篇文章,支持技工院校服務山東企業海外發展需要,構建“校隨企出”培養模式。山東四方技師學院與贊比亞德元集團簽訂合作協議,共建贊比亞雙德學院,累計招生1000余人;濟南市技師學院選派學生參與“青年國際實習交流計劃”,開辟技工院校學生國際實習交流新通道,是全國首批赴新加坡實習的青年學生;濰坊市技師學院以專業出海為紐帶,開展課程體系的國際化改革。
拓寬培訓思路。一是精準對接產業需求。聚焦綠色低碳支柱產業、新興產業、數字經濟、現代服務業和建筑業等領域,廣泛開展齊魯綠色低碳職業技能培訓項目,促進職業技能培訓鏈與產業鏈接軌。探索“企業列單、機構接單、政府買單”的項目化培訓模式,針對中央駐魯企業、省屬企業、產業鏈鏈主企業和各市重點產業企業崗位實際需求,制定個性化培訓方案,落實職業培訓補貼政策。二是分類服務重點群體。全力推動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依托社區微業等開設社區夜校、村居夜課等技能培訓課堂,開展就業技能培訓,精準鎖定農民工就業新機遇。著力實施青年群體職業技能培訓,圍繞數字經濟、綠色經濟、低空經濟及民生服務保障等新職業新業態,開展應用技能類培訓,助力高校畢業生實現就業。助力提升新職業新業態技能培訓,優化培訓方式,助力快遞、外賣、網約車等從業人員提升技能水平,加大無人機駕駛員、直播銷售員、數字標注師等新職業培訓力度,引導更多人員掌握新的就業技能。三是打造創業培育生態。著力打造政策、師資、項目、活動等要素鏈動融合的創業培訓賦能體系,引領創業花開齊魯大地。創業培訓在山東實施20年以來,累計培訓330余萬人次,創業帶動就業“倍增效應”不斷顯現。
強化平臺載體。一是打造高水平培訓基地。依托技工院校建成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56個,依托企業院校建成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64個、齊魯技能大師特色工作站180個,為技術傳承與創新提供實踐平臺。二是建設優質院校專業集群。立足山東特色優勢產業,培育省級優質專業(群)54個,技工教育特色名校、優質校28個,形成了一批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高水平專業集群和特色院校,強化技能人才培養主陣地作用。三是創新集團化發展模式。遴選16家省級重點技工教育集團(聯盟),通過校企協同、資源整合推動產教深度融合,構建“院校+產業+企業”的協同發展生態,形成廣覆蓋、多層次的技能人才成長平臺體系。
強化激勵保障
構建技能成才“生態圈”
改革評價制度。一是拓寬職業發展通道。深入推進“新八級工”職業技能等級制度,鼓勵企業按照“能力為本、科學評價、效果導向、崗位使用”原則,自主開展特級技師、首席技師評聘。目前,全省累計評聘特級技師、首席技師超過500名,位居全國前列。二是塑強多元評價體系。縱向深挖企業自主評價潛力,橫向創新開展高校畢業生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試點,支持濰坊、青島、德州等地先行先試,2萬余名高校畢業生取得高級工職業技能等級。立體規劃社會化評價布局,聚焦數字經濟、綠色低碳等新興領域,孵化培育優質社會培訓評價組織,實現評價供給與產業需求精準對接。三是培育特色技能品牌。率先在全國開展專項職業能力考核社會化改革試點,培育“魯滋魯味·魯藝魯品”專項職業能力品牌,以專項職業能力“微技能”,促進技能人才“穩就業”,服務特色產業“大發展”。改革以來,全省累計備案263家專項職業能力考核機構,超2萬人次取得專項職業能力證書,“剪紙”和“魯繡制作”入選國家級地方精品特色專項職業能力考核項目。四是完善職業標準體系。以新業態培育、高質量就業為導向,持續加大新職業信息征集、職業標準和專項職業能力考核規范開發力度。開發“公路收費及監控員”等多個國家職業標準,備案“石榴樹栽培”等49個專項職業能力考核規范,“家庭教育指導師”“民宿管家”2個新職業被納入2022版《國家職業分類大典》。五是強化質量保障根基。加強評價機構備案全周期管理,建強考評人員、督導人員兩支專業化隊伍,完善“培養—選聘—使用”全流程管理,推動技能人才評價標準化、規范化、專業化發展。
創新使用制度。一是健全高技能人才使用機制。引導企業建立科學崗位管理體系,鼓勵高技能人才參與重大生產決策、重大革新攻關項目,組建“技師+工程師”團隊。建設高技能領軍人才信息庫,納入全省高層次人才庫管理,面向行業共性工藝革新等問題建立領題攻關機制。二是完善技能要素參與分配制度。落實《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引導企業建立健全基于崗位價值、能力素質和業績貢獻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鼓勵企業為高技能人才建立企業年金,讓多勞者多得、技高者高薪。三是發揮高技能領軍人才引領示范作用。以泰山產業技能領軍人才為引領,加大齊魯首席技師選拔力度,遴選“山東省技術技能大師”,深化“齊魯工匠”建設工程,培育“魯班首席工匠”“齊魯大工匠”“齊魯工匠”。
健全激勵制度。一是完善榮譽激勵體系。將高技能人才納入省政府特殊津貼申報范圍,建立技能人才“垂直攀登+橫向貫通”發展通道,實現職業資格報考一視同仁。二是創新職稱評審機制。開辟高技能人才職稱評審綠色通道,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世界技能大賽金牌選手可直接申報正高級職稱,打破人才發展“天花板”。三是優化服務保障措施。建立休假療養制度,為1034位高技能人才發放“山東惠才卡”,配套29項專屬服務,涵蓋住房保障、子女教育、職稱評聘等關鍵領域,全面提升人才獲得感。
擦亮競賽品牌。一是構建多級競賽體系。充分發揮職業技能競賽引領帶動作用,構筑以世賽和國賽為引領,省級職業技能競賽為骨干,各市和行業職業技能競賽為主體,企業和院校職業技能競賽為基礎的競賽格局。二是打響“技能興魯”品牌效應。年均舉辦省級“技能興魯”職業技能競賽超百場次,吸引數百萬名技能人才以技會友、切磋技能、提升水平。三是建設綜合賽事平臺。每兩年舉辦一屆山東省職業技能大賽,對標世賽國賽,打造我省規格最高、規模最大、影響范圍最廣的綜合性職業技能競賽活動。我省在第47屆世界技能大賽獲得汽車技術和管道制暖2個項目的金牌,實現了我國在這兩個項目上的金牌“零的突破”。舉辦首屆黃河流域職業技能大賽暨“技能中國行2024”系列活動,有效推動了黃河流域技能人才工作交流互鑒、共建共享、協同發展。
征程萬里風正勁,重任千鈞再出發。下一步,山東省高技能人才培養將圍繞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扛牢“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擔當,加快推進“技能山東”建設,持續深化技能人才體制機制改革,優化技能人才發展環境,為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建設提供堅實技能人才支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