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參會中外嘉賓參觀青島當地職業技術學校學生設計的文創作品。
活動方供圖
參會中外嘉賓參觀青島黃島學院學生畢業作品展。
活動方供圖
今年是中國和歐盟建交50周年,為進一步推動中歐職業教育和人文交流,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和中國歐盟協會日前在山東青島共同舉辦中國歐洲職業教育與高技能人才發展國際交流會議,與會嘉賓圍繞“數智賦能新時代中歐職業教育與高技能人才培養交流與合作”這一主題展開討論,共同探討如何讓中歐職業教育合作搭上人工智能的快車,為雙方培養更多掌握先進技能的能工巧匠。
職業教育成為中歐人文交流合作的亮點
青島中德生態園內,萊茵科斯特智能科技(青島)有限公司一樓的智能制造技術數字化教學工廠里,整整齊齊地排列著各種智能制造設備,可供相關專業的技術工人來此學習、實訓。公司二樓的一間教室里,一群來自當地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正在老師的指導下,認真練習如何操作智能制造設備。
萊茵科斯特智能科技(青島)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該公司與從事智能制造技術以及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研究30余年的德國科斯特公司深度合作,致力于推動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在中國的實踐與創新,進而打造本土化人才培養的產教融合實訓基地。
這是中歐職業教育合作的一個生動縮影。職業教育作為連接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關鍵紐帶,是多年來中歐深化務實合作的重要領域。
在日前舉行的中國歐洲職業教育與高技能人才發展國際交流會議上,來自中國與德國、法國、西班牙等歐洲多國的嘉賓分享了對中歐職業教育合作的關注與積極評價。
中國歐盟協會會長劉奇葆表示,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日益緊密,國際勞動力流動也日益頻繁。在這一背景下,推進職業教育國際交流合作,不僅是一個國家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求,也是加強國際產業合作、促進共同發展的必然要求。中歐加強職業教育合作既成就彼此,也惠及世界。
西班牙前首相薩帕特羅表示,從中長期來看,教育和文化領域的交流,有助于鞏固和促進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友好關系。正是這些交流,讓人與人之間建立了更加緊密的聯系,促進了民心相通,讓各方發現了相互間更多的共同之處。
薩帕特羅在接受采訪時高度肯定職業教育,特別是德國“雙元制”職業培訓模式在應對青年就業問題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德國曾在該領域起到示范引領作用,近年來中國和西班牙也在該方面取得積極進展。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副會長花景新在會上介紹,在職業教育的育人模式上,中國借鑒了德國“雙元制”、法國工程師教育、英國“學歷+證書”等職業教育發展模式,并結合中國實際,構建了中國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近幾年,中國職業教育踐行“教隨產出、產教同行”的理念,推動中歐職業教育合作不斷深化,魯班工坊、絲路學院等一批職業教育國際化辦學品牌在歐洲多個國家落地,職業教育已成為中歐人文交流合作的一大亮點。
人工智能方興未艾,職業教育迎來嶄新變革
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相連。當前,新技術新業態層出不窮,職業教育作為與產業發展聯系緊密的教育類型,其重要性更加凸顯。尤其在人工智能方興未艾的當下,知識、技能和技術的更新周期大幅縮短,新舊職業的迭代越發頻繁。
今年5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公示,擬新增跨境電商運營管理師、無人機群飛行規劃員、電子電路設計師等17個新職業,并擬增加智慧倉運維員、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統測試員等42個新工種。
與會的中歐嘉賓普遍認為,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職業教育的方式、內容、場景都將發生重大變化、迎來嶄新變革。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為職業教育打開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會議現場,中歐嘉賓圍繞“數智時代中歐應用技術人才教育與培養的機遇與挑戰”“數智時代中歐行業組織參與應用人才培養與職業教育成功經驗”“中歐協同開展智能制造國際化復合型人才培養”等議題展開熱烈討論,共同探討人工智能給職業教育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德國萊比錫工商會職業教育培訓中心總經理邁爾介紹,他所在的機構與中國開展職業教育合作已有數十年,合作伙伴分布在北京、河北、廣東、山東、浙江等多地。目前,培養高技能人才,尤其是為年輕人提供技能培訓,以此解決人才短缺危機,是他們的一個重要目標。在他看來,人工智能對職業教育可能產生的影響是今后值得關注的一個重要議題。
法國國家工業促進委員會副主席加羅表示,目前,法國許多公司面臨人才短缺特別是高科技領域人才不足的困境。“例如,現在許多行業都需要機器人維護工程師等技術人員,綠色經濟、循環經濟等領域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斷增長,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提高職業教育能力,同時加強人才培養方面的國際合作?!奔恿_指出,法國與中國在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等領域合作密切、成果豐碩,許多中國學生在法國接受職業教育并獲得相應學位。在人工智能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下,法國與中國在職業教育合作方面都有需求和意愿,也有資源和條件,可以在師資、技術、資金等方面加強交流互動,實現合作共贏。
花景新認為,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推動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對勞動者技能結構、知識結構提出了更高要求。中歐職業教育合作面向未來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共同探索以人工智能為工具,把AI大模型、數字孿生、具身智能、邊緣計算等新技術嵌入專業課程,改造職業教育的專業結構、課程結構,重塑人才技能結構,將更好提高勞動者人工智能的技術應用能力和就業競爭力。
中歐攜手培養適應未來產業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觀點的交流迸發出合作的火花。中歐與會嘉賓普遍認為,中歐都應注重科技賦能和國際合作,推動職業教育搭上人工智能“快車”,積極為世界提供職業教育領域的中歐智慧和中歐方案。會議期間還舉行了合作簽約儀式,中國、德國和芬蘭等國的企業、院校將共同探索共建國際化課程與教學標準,開展“語言+技能+文化”融合培養,推動師生雙向交流與企業實踐,搭建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以更好培養適應人工智能時代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德國萊茵科斯特集團公司總裁艾瑞克·莫斯卡瓦介紹,該公司不僅希望參與中國的產業轉型升級進程,還在積極對接中國國內的高校、科研機構,通過建立培訓中心,讓年輕人才更快掌握先進技術,進而為中國以及歐洲的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鮮血液。
相關數據顯示,近年來,在中國,現代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70%以上的新增一線從業人員來自職業院校,職業教育成為中國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的主要陣地。
中國機電一體化技術應用協會常務副會長兼執行秘書長王繼宏引述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數據稱,截至今年2月,中國已建成3萬余家基礎級智能工廠、1200余家先進級智能工廠、230余家卓越級智能工廠。“如此龐大的智能工廠體量意味著對高技能人才的巨大需求?!蓖趵^宏表示,未來,中國機電一體化技術應用協會將繼續發揮橋梁作用,推動中歐之間的產教合作,加強中歐人工智能人才的培養。
作為中國最早發展職業教育的城市之一,青島與歐洲國家的職業教育合作歷史悠久。目前,青島已建成青島—漢斯·賽德爾基金會職業能力發展中心、職業教育國際客廳等5個中德職教合作平臺,實現中德職教資源的深度交流,中歐高校層面的合作更是亮點紛呈。
青島黃海學院董事長劉常青表示,今后該院將通過更廣泛的國際合作,推動中歐院校聯合開發人工智能+職業智能數字化課程體系,聯合開展“雙元制”+中國特色模式創新,共建跨國職教研究中心等,推進中歐職業教育課程對接、學歷互通,搭建雙方師生互動交流平臺,與歐洲的合作伙伴共同培養適應未來產業需求的高素質技能型和應用型人才,為中歐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本報記者 嚴 瑜)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7月03日第06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